初冬暖阳,岁月静好。
记者一行从安顺城区出发,沿着安紫高速、都香高速一路畅行,仿佛穿越了一段时空隧道,直至抵达这个深藏麻山腹地、被历史风尘轻轻覆盖的小山镇——坝羊,一个名字平凡却镌刻着深厚红色印记的地方。
位于紫云自治县东北角的坝羊镇,东与长顺县摆所镇相邻,西靠猫营镇,北与西秀区杨武乡交界。是长征队伍从安顺挺进紫云的关键路径之一。
老凹塘闵华清家老屋基 记者前行的第一站,来到了坝羊镇的平塘村,一进村,仿佛踏入了一幅古朴的乡村画卷。一座座青石砌成的老屋,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斑驳陆离,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山腰上的一口山塘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不远处,一处由石头堆砌而成的老屋基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这座房屋原来的主人,是一位名叫闵华清的老人。”随着坝羊镇人大副主席陆跃贤的指引,我们的思绪被拉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 1935年4月中旬,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部队如同一条蜿蜒的巨龙,从惠水翻山越岭,经长顺、安顺,分四路挺进紫云县境。在这五天四夜的征途中,他们的足迹遍布紫云10个乡(镇),195个村寨,行程近200公里。而坝羊,正是他们英勇奋斗的重要一站。
锅厂红军标语遗址
那时的坝羊,或许并不如现在这般宁静祥和。当红一军团出现在坝羊境内时,中央军委指挥部在坝羊的平塘村老凹塘组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同时也在那里休整、筹粮。
在这片土地上,红军战士们与坝羊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而闵华清家,正是这段红色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据陆跃贤介绍,红军在驻扎闵华清家的那个夜晚,领导人们刚刚吃过晚饭,便接到了前方军团部队发来的紧急电报。电报内容大意是:根据敌军的动向,红军需要重新安排明日的行军路线。于是,领导人们立即在昏暗的油灯下召开了临时会议,研究新的作战计划。会议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当一份至关重要的电报急需发出至前方军团部队时,一个勇敢的身影站了出来——他就是闵华清的长子闵定邦。
在那个通讯手段极其有限的年代,电报是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而闵定邦则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毫不犹豫地爬上了自家屋前那棵粗壮的香樟树,利用树枝和树叶作为掩护,架设起了电台信号发射器,将那份承载着希望和信念的电报发送了出去。
闵定邦虽早已过世,但那棵香樟树依然傲然挺立于屋前,它的枝叶更加繁茂,树干更加粗壮。九十年间,它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繁华。每当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是在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中的点点滴滴。 时光再回到1935年4月中旬,红军进入坝羊后,到坝羊锅厂寨(今新山村)、山嘎一带宿营。红军的到来,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传播革命真理,使紫云各族人民如拨云见日,沐浴着温煦的阳光。
红军标语
在锅厂寨丰行权老宅后檐墙上,墨书“工农同红军联起来打倒军阀刘湘王家烈”“红军是帮助干人的军队当红军去”等,落款为“红军决七宣”的十三条标语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一条条字迹遒劲有力,情感真挚热烈的标语,不仅体现了红军与工农群众的紧密联系,还表达了红军打倒军阀、争取民族解放的坚定决心,更成为了当时革命宣传的重要载体。“这些标语不仅见证了红军的宣传攻势,也成为了我们当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陆跃贤说,这十三条“红色种子”标语,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历史的天空中,引领着坝羊人民前进的方向。 如今,这些珍贵的标语已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我们对锅厂寨红军标语周围的历史风貌、红军标语依附的房屋进行了修缮,并建成了锅厂寨红色文化纪念馆。”在陆跃贤的介绍中得知,该标语遗址在1984年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公布为省级革命文物,同时被授予了“安顺市党史研学基地”的称号,成为了人们学习党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场所。
红军故事墙绘
红军铁的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斗土豪劣绅,分地主土豪财物救济穷苦百姓,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打动着当地的老百姓,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和拥护。陆跃贤告诉记者,锅厂还有另一个红军与百姓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 村里有一位老人名叫梁明忠,1935年4月13日红军到这里时,梁明忠出生不到一个月,因母亲身体虚弱,父亲梁光华抱着他到舅母那里找奶喂。这天下午,舅母刚给他喂过奶,就听见屋外有人呼喊:“大兵来了!”全寨子的人都惊慌地往山上跑,忙乱中,他被落在屋里。对红军不了解的村民以为他肯定没命活了。谁知第二天红军走后,其父亲梁光华进屋寻找孩子身影时,发现他在床上睡得正酣,母亲罗氏将他抱起后看见,在孩子枕边有一个小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大半块红糖,两层包糖的白纱纸已被磨破,浸出紫黄色斑痕,还留有掰开糖块的新鲜印迹;床头柜上,放着一碗兑了红糖的米汤,碗边放着几团沾湿米汤的棉花;床下则放着孩子尿湿了的布片;裹在孩子身上的,是罗家用旧了的一笼蚊帐…… “梁家的娃儿还活着嘞!”这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这时,村民们才知道当晚驻扎在寨子里的是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是他们救了梁明忠的性命。
红军故事墙绘
为了感激红军,报答共产党的恩情,梁光华夫妇把孩子的名字取作“小共产”,直到十二三岁进了学堂,才用了梁明忠这个名字。
…… 听着陆跃贤娓娓道来,我们仿佛穿越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记者深切地感受到了长征精神的力量,它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采访中记者得知,梁明忠老人虽然已于去年过世,但他和红军留下的不解缘分不仅是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更是当地宝贵的红色记忆和精神财富。 坝羊红韵,是历史的旋律与回响。它让我们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幸福。而今,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坝羊人民正以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重整行装再出发。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长征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让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修 桂传念 胡典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