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格凸河镇格丼村:古韵山村焕发新活力

2024-11-29 01:35:45    来源:   安顺新闻网      
图片

  坐落在格凸河景区入口处的紫云自治县格凸河镇格丼村,是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少数民族村寨,也是亚鲁王文化的主要发掘地之一。2016年,格丼村入选贵州十佳美丽乡村,同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8年,格丼村入选贵州第三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日前,记者从紫云县城出发沿旅游大道前往格丼村, 步入该村民族文化广场,映入眼帘的《格凸怀古》大型浮雕、《牛角》雕塑、亚鲁王文化雕柱等古韵十足,文化氛围让人惊叹。

图片

格丼村文化广场一角

  《格凸怀古》大型浮雕,整体以古铜色为主基调,渲染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文化氛围;以仿古文化石作装饰,增添了一种浓郁、厚重的文化韵味;以黑色的梳理瓦作佩戴,烘托出了一种流畅、醉美的文化情趣。

  格丼村党支部书记张友翠说,浮雕内容以寄怀亚鲁王的《格凸怀古》诗词为开篇,以雕塑图像方式展现亚鲁王后裔的婚丧嫁娶、生产生活、传统节日庆典等场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麻山地区的亚鲁王苗族文化。

  据格丼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亮介绍,格丼村民族文化广场一角的《牛角》雕塑,代表的是苗族同胞的待客礼仪之一,客人来访时,用装满美酒的牛角敬酒,是苗族同胞的一种待客礼仪,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此外,该《牛角》雕塑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寓意,在当下,该《牛角》雕塑还代表“号角”,号召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图片

格丼村文化广场浮雕

  “格丼”为苗语,意为地势低洼之意,也有解释,“丼”代表一族圣地,为祖地。从字形上看,“丼”字是向井里扔一块石头,发出“bong”的声音,当地人也以此发音。

  格丼村全村402户1892人,99%是苗族。“历史上的格丼村交通闭塞,这里的人们男耕女织,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至今,格丼村的妇女都会用传统手工艺缝制服饰。”王小伍说,格丼村的男子,农忙时节耕田种植庄稼,农闲时节上山挖中药材、掏燕粪、摘燕窝,因常年在岩壁上攀爬,练就一门攀岩本领。

  格丼村六旬村民王晓国说,随着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他们不再上山攀爬岩壁了,而是把攀岩本领作为格凸河景区的“蜘蛛人”表演项目,在燕子洞进行表演,让游客观赏到惊险刺激的“峭壁芭蕾”。

图片

大河苗寨一角

  随后,记者来到格丼村大河苗寨,四周青山环抱,整个寨子犹如一个“世外桃源”,寨后的一座奇峰拔地而起,如同利剑直插苍穹,当地人称此峰为“苗王剑”。相传苗王剑是苗族祖先来到这里赶山填海留下的一把利剑,又有传说是苗王率众从东一路向西迁徙到此定居,插剑为记。

  “大河苗寨居住着56户人家,这里的房屋为苗族传统民居三层吊脚楼建筑,底层用来养殖牲畜和堆放农耕用具,二层为人居住的客厅、厢房、厨房,三层是粮仓和存放重要物件之处。”张友翠说,大河苗寨位于格凸河景区的核心区域,这里的村民爱歌爱舞,每逢佳节都要开展文体活动,练就了“上刀山”“下火海”、吹芦笙、苗族“跳花”和各式风情舞蹈等。

图片

格丼村攀岩文化餐厅

  2003年,格凸河景区开发建成后,在大河苗寨修建了一个圆形表演场,苗族同胞把精彩节目作为特色旅游产品,每天表演给游客们观赏。另外,在格丼村有20多户人家开设了餐厅、旅馆,依托格凸河景区吃上了“旅游饭”。

  同时,为传承好民族文化,今年,格丼村村合作社在大河苗寨开设了蜡染体验店,来景区游玩的客人可以到店里体验苗族蜡染,观看苗族纺线、织布、刺绣全过程。

  古韵格丼,来到格丼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村在景中、景在村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古朴的山村正焕发出新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李阳雪 校对:张家晨 二审:毛丽 三审:罗希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