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岭自治县的山山水水之间,滋养着一个率真淳朴、充满灵性的民族——布依族,他们依山傍水而居,世代过着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而该民族的服饰经过三千多年的历史演进与传承,不仅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劳智慧、心灵手巧,也凝聚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特征。
布依族服饰历史源远流长,大致经历了唐、宋、明、清的历史演进。在布依族古文献典籍《摩经》和《史记》《汉书》《旧唐书》《新唐书》《大明一统志》《黔记·仲家》《贵州通志》等文献,以及布依族地区的地方志中均有诸多有关布依族先民服饰文化的记载。
身着民族服饰的布依族妇女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服饰已形成了极具本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圈,其款式、色彩、工艺充满了生态美学,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且内涵丰富,独具美感。其中包涵了种、纺、织、染、绣、缝等步骤和土布制作、蜡染、刺绣、挑花、镶缀、裁缝等多项民族传统技艺。
“每逢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我们都要穿上本民族的服饰参加,大多以深蓝、浅蓝、白等颜色为主,并绣有铜鼓、花朵、溪流等图案。”关岭布依族服饰传承人韦敏说,选择以蓝、青、白等与自然环境类似的颜色为底色,是布依族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而各种图腾纹样,则表现了布依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是一个钟爱蓝色的民族,其服饰离不开“染”这道工艺。传统染布是用蓝靛、蒿枝、青杠树皮等天然植物材料作为染料,把布放进已配好染料的染缸中,大约半小时左右将布捞起,待水滴干后又再次放入缸中,如此反复数次,直到土布颜色达到所需要的深度,才将布取出,放入清水中清洗、晾干;棉布呈蓝色后,还需等天气晴朗时,将青杠树皮放入锅中,直到把树皮的红色原料熬出,把蓝色棉布放入锅中浸湿后捞出,铺在干净的地面上晒干,再经反复多次的浸湿、晒干、捶打,直至布匹略透红、发光方可。
在时代的变迁中,通过一代代布依族人民的传承和发展,布依族服饰的美学风格也有了全新的表达,除了花鸟虫兽、铜鼓流云等传统图案,新一代的布依族青年还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展示了别样的布依族服饰文化之美。
关岭新一代布依族技艺非遗传承人王良洪
王良洪是关岭自治县新一代布依族服饰以及蜡染、刺绣等多项布依族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他八岁学蜡染、十五岁学织锦、十八岁学刺绣。
大学毕业后,王良洪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在家人的支持下,办起了布依族服饰工作室,并用自己的布依族名字“哩尢”作为抖音号,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将布依族服饰和蜡染、刺绣等技艺进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喜爱上布依族文化。
布依族服饰
“用传统布依族土布、蜡染、刺绣制作出来的服饰有了‘匠气’,却缺少当下时尚的‘灵气’,不讨年轻人的喜欢。”王良洪说,经过多次尝试,他不断打开思路,在设计和制作服饰时,把传统技艺和当代审美相融合,采用醋酸面料代替土布,将传统纹饰和图案绘制得更加流行等,新制作的布依族服饰不但让人眼前一亮,还不停刷新着人们对布依族文化的认知。
布依族服饰
浅蓝色格子长衫、深蓝色对襟短衣、蓝黑色百褶长裙……无论是传统工艺的呈现,还是现代元素的融入,这些款式风格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布依族服饰,都被称为“布依蓝”。如今,这抹历经千年岁月沉淀的蓝色,通过新的方式为布依族文化走出大山带来了新的机遇,实现了传承与发展并重,保护与创新同行。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