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村看振兴】关岭:“养殖小区”让牛产业“牛”起来

2025-03-25 21:31:03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每天清晨,关岭自治县新铺镇江龙村的农户陈兴学都要到村里的“养殖小区”去“打卡上班”,割草、打草、配料、喂牛、铲粪,忙得不亦乐乎。

“我在小区里养了11头牛,你看有好几头母牛都已经怀孕了。”陈兴学忙完手里的活,先是用手指向圈里已经怀孕的能繁母牛,又伸回手来向记者比划出一个巴掌,然后笑着说,“今年至少要产5头小牛犊。”

当地农户陈兴学在“养殖小区”里喂养牛只

 江龙村“养殖小区”是关岭自治县首个“养殖小区”,于2021年6月启动使用,有5名农户入驻,养殖能繁母牛、育肥牛和牛犊120余头。

 新铺镇江龙村集中式“养殖小区”

 陈兴学便是其中一员。由于其家中牛圈较小,只能养殖几头牛,一直扩大不了规模,也不容易打扫卫生。所以在得知当地政府建设“养殖小区”后,他当即报名入驻。加入“养殖小区”后,养殖环境有了质的提升,不仅划分了养殖区、育儿区、草料房、配药房等区域,还配备了监控系统。同时,还能与其他入驻小区的养殖户互相探讨养殖技术,共同分享市场信息,使他发展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新铺镇江龙村集中式“养殖小区”

“政府建设小区,农户入驻交租金,养殖空间更大,养殖条件更优,区域划分更加规范,养殖技术也更有保障。”江龙村“养殖小区”小区长罗天明说,“养殖小区”兼备了合作社和个人养殖的优势,避免了吃大锅饭和养殖条件不足的缺点,实现抱团发展、集中管理,投入分摊、资源共享,产业提升、群众获益的成果。

 新铺镇江龙村集中式“养殖小区”

 该县关岭牛产业“养殖小区”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由政府用专项资金建小区,设立专门的小区账户。以3户以上10户以下农户为单位入驻,从各村选拔有责任心和养殖技术的村干部或养殖能手担任小区长,使之成为服务群众的“技术员”“管理员”和“监督员”,自己养牛实现致富的同时也能带动群众一同奔小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县的‘养殖小区’除了‘政府建设小区,群众集中饲养’的集中式养殖之外,又因地制宜延伸出‘群众自发组建小区,分散养殖共享共赢’的分散式养殖。”在新铺镇卧龙村,关岭生态畜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高级畜牧师陈学忠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领着记者来到当地养殖大户高诗波的养殖场。

新铺镇农户自行组织的分散式“养殖小区”

走进高诗波的关岭牛养殖场,80余头膘肥体壮的牛儿四散于圈中,或低头吃食,或来回踱步。圈外,抓草机正在作业,将草料运成一堆。

养殖户高诗波饲养的关岭牛

“我们自己组建的‘养殖小区’共有7户养殖户,加起来有600多头牛,每一户都是把牛场建在山坡上,草场建在牛场边,养殖起来很方便,并且集资购买了3台打草机轮流使用,采购玉米、酒糟等精料时,统一采购量大价格就更便宜,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同时,在养殖技术和牛只销售上可以交流经验、分享市场,大家互帮互助,抱团发展,发展产业的激情越来越高,成效也越来越明显。”高诗波说道。

关岭牛养殖户高诗波的养殖场成功加入当地分散式“养殖小区”

长期以来,关岭自治县坚持“政府引导、农户主体、草畜结合”的发展原则,将“养殖小区”建设在草场上,发展生态散养、划区轮牧、降本增效,集中建设200至300头规模新型“养殖小区”,制定小区管理制度和统一饲养规程,实行共同管理、农机共用、资源共享、共同监督机制,实现养殖户抱团发展,解决了分散饲养标准低、成本高等问题。截至目前,该县已建设了18个新型“养殖小区”,入驻养殖户297户。

新铺镇农户自行组织的分散式“养殖小区”

“‘养殖小区’可以实现粪便集中处理,用于种植饲草,形成种养结合,降低饲草、牛粪返田运输成本,有利于群防群控和品种改良,降低疫病风险、加速良种培育,还能做到资源技术共享共用,减少机械设施投入成本,进一步提高农户饲养水平,提升产业养殖效益。”陈学忠表示,该县将以新铺镇为关岭牛产业“养殖小区”示范点,面向全县推广这一模式,让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使更多老百姓在关岭牛产业发展中实现致富增收。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   智


责任编辑:胡晓 校对:梁惠焜 二审:徐 昕 三审:陈 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