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入春以来,春耕生产、踏青旅游、祭祀扫墓等活动频繁,加之气温回升,大风天气增多,有效降水偏少,各类火灾风险隐患交织,森林防灭火形势严峻。为切实做好我市春季森林防火工作,全市上下坚持在“防”字上下功夫,在“灭”字上出先手,全市88个基层林业工作站,采取设卡检查、不间断巡护、及时制止违规用火等措施,为绿水青山筑起一道严密的“防火墙”。
在全市森林防火第一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是林场负责人,或是基层干部,或是防火技术员,或是一线护林员,恪尽职守,严密防控,用责任守卫着绿水青山,用担当保护着绿色家园。
郑名军: 足迹踏遍山林 长年与青山为伴
在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绵延起伏的山峦间,56岁的郑名军已默默守护了这片山林近六个春秋。自2019年担任护林员以来,他的足迹踏遍铺头山林场的每一寸土地,用脚步丈量着100多亩林区的安全防线。
郑名军骑着摩托车准备出发巡逻
天龙村拥有2000多亩森林资源,山林长青的背后,是7名护林员共同编织的生态保护网。作为其中一名护林员,郑名军每天清晨9点,跨上那辆陪伴多年的摩托车,载着宣传旗帜和打火工具准时出发。
“巡山不是走马观花,得用眼睛当尺子量。”摩托车停在山脚后,郑名军沿着既定路线仔细排查。“枯枝堆积处、秸秆堆放点、坟山地都是重点区域。”郑名军说,遇见村民拾柴、收割秸秆、上山祭祀,他总要驻足讲解防火常识,提醒村民不要在山林附近焚烧。这位老护林员每上山巡护一次就要花上3、4个小时,每天需上山两次。
“过去群众沟通工作很难做,经常得不到理解。”如今郑名军随身携带的宣传册成了他的“法宝”。“我给村民解释《森林防火条例》、普及法律知识,用身边案例说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如今,他巡山时,村民会主动打招呼:“老郑,放心吧,我们都知道规矩。”
除了防火巡查,郑名军还肩负着资源保护的重任。“村里和镇上都专门建立了微信群,巡护时发现乱砍滥伐或病虫害等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在群里上报。”郑名军说,村里的7名护林员还构建起跨区域联防机制——当他在铺头山瞭望时,既是百米外的守护者,也是三公里外的云端哨兵。这种“看得见就管得着”的立体巡防,让传统单兵作战效率大大提升。
当问及这份工作的意义,郑名军朴实地说:“守着这片青山,就像守着自家的菜园子。只要山林常绿,我们的苦就没白吃。”在安顺市,正是无数个像郑名军这样的护林员,用坚守与热爱,描绘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画卷。(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
王先进: 守护绿色屏障的“空中卫士”
镇宁白马湖街道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无人机技术员王先进,一大早就和他的同事开着消防应急车,带着无人机来到防火监测点,对辖区内的森林进行全天候巡查。
王先进准备操控无人机巡山
在王先进的操控下,无人机在绿水青山上飞行,如同一只敏锐的眼睛,时刻警惕着任何可能的火情。一旦发现异常,王先进会立即通知地面护林员、村干部和消防人员,确保火情在萌芽状态就被扑灭。
“每年10月至第二年5月,是森林火灾高发期,也是我们的重点监测期。以往,护林员和村干部需要深入林区进行巡查,不仅耗时耗力,特别是一些险峻的地方,人员无法及时到达和发现。现在,无人机可以轻松到达人员难以抵达的区域,实时监控烟点和火点,大大提高了森林防火的效率和安全性。”王先进介绍,无人机的高清摄像头和热成像技术,使得火情的发现和处置变得更为及时和精准。
在传统“人防”基础上,通过无人机巡护实时动态监测火情隐患,可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筑牢森林防火网。王先进和他的同事作为无人机技术员,成为了“森林防火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不仅负责日常的巡查任务,还要及时对潜在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以及初级的处置。
“无人机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能够更早发现火情,更快做出反应,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森林资源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王先进表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街道将继续优化无人机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同时加强人员培训,确保每一位森林防火工作者都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彭国军: 每天值守 只为守护那片“绿”
清明将至,紫云自治县坝羊镇红院村驻村第一书记彭国军每天都很忙碌,村里设置了16个防火卡点,他每天都要配合村干部、护林员做好台账登记,不断筑牢山林“防火墙”,守护好红院村的绿水青山。
彭国军在防火卡点执勤
“我在红院村驻村已有4个年头,防火宣传是每年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彭国军说,这些年红院村通过不间断进行防火宣传,不放过每片林地、每条山沟、每一处细小隐患点的“较真”劲,形成人人防火、人人参与防火的良好局面。
据彭国军介绍,红院村16个卡点将全村划片包保,每天清晨8时30分,由“1名村干部+1名护林员”组成的执勤小组便驻守各个卡点,对进山人员实行“逢车必查、逢人必问”,严格检查入山人员携带物品。此外,在技术防范方面,红院村里还启用无人机巡护,采取“人防+技防+智防”多维举措,在16个防火卡点,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火责任体系,为森林安全筑牢屏障。
“我们还创新拍摄防火说唱宣传片,把如何防范火情以及引发火情的危害编成歌词,乡亲们刷着手机就能接受教育。”彭国军点开村微信公众号展示道。
面对清明防火大考,彭国军介绍,红院村已做好周密部署,清明节期间,卡点值守时间会延长,驻村工作队、村干部、护林员随时待命。同时还会在每一个卡点设置“鲜花银行”,村民可凭香蜡纸烛兑换。
“香蜡纸烛换鲜花看似小事,实则是移风易俗的关键切口。”彭国军说,防火不仅是守住金山银山,更是护住祖祖辈辈留下的生态家园。(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于红卫: 压实防火责任 筑牢森林“防火墙”
春日暖阳下,在紫云自治县板当镇翠河村硐口村蓝莓种植基地,十几名农民正忙着蓝莓苗补种工作,与此同时,板当镇副镇长于红卫带领各村村干部及护林员来到田埂边巡逻,向忙碌的农民叮嘱不可焚烧农业垃圾、不可携带火源进山等注意事项。
于红卫带领村干部开展巡山
“板当镇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实行镇领导包保到村、村干部包保到组的工作模式,确保镇领导、村干部、护林员全员到岗,并在全镇23个卡点进行轮班值守,进行防火宣传、发放禁火令,做好进出人员登记和火源携带查询,做到火源不进山、不进林。”于红卫介绍,为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线,板当镇组织应急队伍与巡林队伍进行全天候巡林督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扑灭火源,做到打早、打小。
“森林防火,最重要的在于‘防’。”为切实做好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于红卫每天都前往自己包保的村“驻扎”,并带领村干部前往田间地头、村民院坝,面对面向村民宣传防火知识,让群众做到防火知识入脑入心。
“为了充分调动村民森林防火的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板当镇还将森林防火纳入各村村规民约,通过文明评比等基层治理方式,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防火氛围。”于红卫说,筑牢森林“防火墙”,板当镇安排专项资金筹备防火物资,积极做好后勤供应保障工作,每天中午安排专车为值守任人员送餐,确保值守无断档、无空隙,以多项扎实举措护好绿水青山。(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张友文: 注重节日节点 严密防控火险
清晨,天刚蒙蒙亮,平坝区国有林场副场长张友文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林场副场长张友文(右)在检查站执勤
简单洗漱后,张友文匆匆出门,第一站便是前往林区巡逻。穿梭在山林间,他仔细查看树木的生长状况,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的火灾隐患。多年的林场工作,让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每棵树在他眼中都像是自己的孩子。“这片森林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呵护好它。”他常常这样说。
在郁郁葱葱的平坝区国有林场,张友文是大家公认的“绿色守护人”。他投身林业事业十余年,凭借对森林的热爱与坚定的责任心,将青春与汗水都挥洒在这片广袤林场,引领着林场走向生态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临近清明,森林防火进入关键阶段,张友文比平常更加忙碌。为倡导文明祭祀新风尚,减少因传统祭祀引发的森林火灾风险,他带领林场工作人员,在各个入山口和祭祀集中区域,张贴宣传海报,发放“鲜花换纸钱”倡议书,耐心引导群众采用鲜花祭祀的方式缅怀先人。
“鲜花既能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又不会带来火灾隐患,是更环保、更安全的祭祀方式。”张友文总是这样向群众解释。同时,他还安排工作人员在林区显眼位置悬挂防火提示条,时刻提醒进山人员严格遵守森林防火规定。
“人防”是林场防火的重要基础,在开展防火工作中,张友文积极组织和优化护林员队伍建设。他按照林区地形和面积,将林场划分为多个责任区,确保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巡查。“我们林场分为6片区,每个片区都有挂片人员,定期开展护林员培训,提升他们的防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张友文说。
与此同时,平坝区国有林场还十分重视科技赋能,推动林场引入先进的森林防火系统。据张友文介绍,这套系统整合了高清监控摄像头、智能烟雾传感器等设备,实现了对林区全方位、全天候的实时监测。一旦系统捕捉到异常热源或烟雾,便会立即发出警报,极大地提高了火灾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每逢重大节日,都是我们高度紧张的时刻。”张友文说,因为都放假了,上山游玩或祭祀的人多了,野外火源管控难度进一步加大,防火形势非常严峻。为此,他常常放弃和家人团圆的机会,把精力用到森林防火工作上。(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