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高新区:向“新”而行 绘就现代化产业发展新画卷

2025-04-03 00:09:1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春光无限好,奋斗正当时。在安顺高新区,智能工厂里机械臂精准挥舞,项目建设现场挖掘声轰鸣,生产车间内数字化流水线高效运转……这里,处处奏响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转型的奋进乐章。

  3月17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非常关心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殷殷嘱托,激荡奋进力量。作为全省第二个国家级高新区、贵州“1+9”国家级开放平台之一,安顺高新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实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努力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产业升级  打造发展新引擎

  一场充满活力的产业升级浪潮,正在安顺高新区澎湃涌起。

  走进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GMP二期生产车间,智能化生产设备飞速运转。中药材清洗、炮制、提取、配料、包装等环节紧密衔接、井然有序,药品生产全流程实现智能制造。

贵州三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供图)

  “二期项目的生产线建设对标国内一流制药企业,生产全过程实现透明化、自动化、智能化、规模化、数字化,不仅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还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该公司行政经理张梦雨告诉记者,秉持“中药智能化生产制造”理念,三力公司积极推进GMP二期扩建项目,为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固达电缆集团同样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大步迈进。去年4月,固达电缆集团产能提升及技术改造升级项目(二期)正式投产运行。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新增建筑面积91000平方米,推出光伏电线电缆产品、高压汽车线、新能源汽车线等新产品,与原有一期设备相比,二期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了两倍,有力推动企业产能扩张。

固达电缆展厅(安顺高新区供图)

  传统产业与新思维、新技术对接,也能“长”出新质生产力。在安顺高新区,越来越多企业转变发展思路,对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实现智能化、高效化、数字化生产。众多企业的提质发展,不仅提升了产业含金量,促进产业升级,更为壮大产业集群增添强劲动力。如今,高新区的产业体系已从航空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逐步转变为“高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特色轻工+数字经济(绿色算力)”的“3+N”模式。

  产业体系的迭代升级,为高新区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增长路径与广阔空间。安顺高新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田家旺介绍道,立足产业规划、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产业定位等现状,围绕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健康医药产业、新型建材、大数据信息产业等方面,高新区精心谋划一系列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全方位、多角度推进招商引资工作。2024年,共引进了氢能综合示范、宏鑫包装、合家安管业等19个项目。

  2024年,安顺高新区核心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0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如今,安顺高新区正凭借产业体系的持续迭代,向着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为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强劲的新引擎。


科技创新 点燃发展新动力

  走进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展厅,各类管道产品和原材料陈列有序,尽显其产品布局与工艺水准。墙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高新技术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牌匾,彰显企业多年科技沉淀。

康命源(贵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产学研合作,先后与国家复合改性聚合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联合设立康命源高分子研究院,从高分子聚合物材料研发切入,对市政排水排污管道产品持续创新。”该公司总经理方炫东介绍道,企业创新成果赋予了产品显著优势,纳米改性技术提升了管道的环刚度和柔韧性,管道抗压力大幅提升;自主研发的管道接口技术采用了特殊的接口和防脱落设计,解决了多年来行业污水从接口处渗漏的痛点问题。

  同样在科技创新道路上大步迈进的,还有贵州隆相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自动化生产设备高速运转,一卷卷高分子防水材料不断产出。

贵州隆相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作为一家专注高分子防水材料、土木材料、环保材料、橡塑材料研发、生产、销售、施工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隆相新材料多年来狠抓科技创新,凭借独有的核心工艺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已服务全国超200个项目。“我们自成立以来就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不低于400万元。”该公司办公室主任郑红兵告诉记者,公司生产的防水卷材能够完全替代沥青,操作方便,施工全过程绿色无污染。与传统产品相比,企业产品具有使用年限更长、优异的耐候性等优势。

  康命源和隆相科技凭借科技创新稳步发展并非个例。截至目前,安顺高新区内已汇聚28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以及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同时建成20个科技创新平台。

  产业含“新”,发展含“金”。近年来,安顺高新区紧紧围绕“高”“新”定位,以科技引领与改革创新为核心驱动,全面发力。一方面,不断挖掘和扶持潜力企业,助力其成长为行业标杆,积极培育更多创新主体;另一方面,整合各方资源打造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自身“桥梁”作用,为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牵线搭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创新浪潮在高新区持续奔涌,企业创新能力节节攀升。这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更让高新区的产业升级步入“快车道”。


优化服务  营造发展新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什么?

  通过招商引资入驻安顺高新区的贵州花山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手握答案。

  这是一家集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和医药科技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集团化公司,总投资2.5亿元,2022年通过招商引资正式入驻产业园区。

贵州花山医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在入驻之前,公司团队曾到不少地方进行考察,综合考量下来,我们被这里的区位优势和营商环境吸引,最终决定投资建厂。”提及选择落户安顺高新区的原因,该公司副总经理王军利说,自公司入驻以来,从项目审批的关键环节,到落地建设的每一环节,都得到安顺高新区的大力关心与支持,堪称“保姆式”服务。

  主动协助贵州安顺华邦塑胶有限公司项目、贵州恒林门业有限公司项目完成规划方案技术审查工作,确保项目规划科学合理;

  帮助固达电缆、贵州营通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完善项目规划方案,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推动安顺高新区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成功认定CMA实验室资质;

  全力为区内企业争取科技计划项目、研发补助等资金,共计获批1203万元,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安顺高新区(安顺高新区供图)

  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为了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生产与发展,安顺高新区始终秉持“甘当店小二”的服务理念,在优化营商环境的赛道上全力“加速跑”。

  在机制体制改革方面,探索实践“管委会+公司”新模式,有序推进管运分开,进一步凸显平台公司的市场主体定位,巧妙剥离管委会在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市场化职能,促使管委会从传统的“全能政府”转身为聚焦规划、统筹、政策支持、“店小二”服务等核心职能的“有为政府”。

  在服务机制建设上,高新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精心构建“县级干部+科级干部+一般干部”的三级网格服务体系。通过实地走访,精准收集企业发展中面临的证件办理、用地需求等各种实际难题,集中优势力量针对性解决。同时,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灵活运用相关政策,全力为企业争取融资、人才等关键资源,助力企业做大做强。

  展望未来,安顺高新区将继续向“新”而行,以产业升级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服务为保障,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道路上大步前行,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凤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