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吸纳80至100名村民务工、首茬80亩西洋菜即将抢“鲜”上市……春日里的普定县黄桶街道后寨村,一场关于“菜篮子”与“钱袋子”的产业振兴实践正在田垄间展开。
贵州春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后寨村以300余亩西洋菜种植基地为支点,绘就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生动图景。
工人卸下西洋菜菜种
种植现场,一辆大型货车停在机耕道上,装着的是清晨刚从云南运过来的西洋菜菜种,工人们从车上卸下菜种,一担担挑着送到种植地块。据现场负责人介绍,他们平均每天要种植这样一挂车的菜种。
贵州春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洪松,此前在云南发展了1300余亩西洋菜,今年,怀着“把技术带回家乡”的想法回到后寨村种植西洋菜。“家乡的海拔、气候比云南更适合西洋菜生长,加上我们积累的产销经验,完全能种出更高品质的蔬菜。”
喷灌设施
西洋菜别名豆瓣菜,属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但随着旱地栽培技术的突破,这个曾经的“水中娇客”如今已能在旱地安家为此,该公司在流转土地后立即投入80余万元,架设起覆盖300余亩的喷灌设施。
经过一个月的抢种,目前,基地已完成240余亩西洋菜定植。首批80亩西洋菜已进入压苗、施肥的关键阶段。“再有10多天就能采摘了,改良后的旱地西洋菜品质更高,更耐储存。”洪松介绍道。
据洪松介绍,该基地西洋菜的亩产量可达1100斤,高产时每片地每个月可采摘两次,每年采摘期长达8个月,300余亩的种植面积,预计年产量可达600万斤,年产值超3000万元。
西洋菜
西洋菜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的务工。“从种植到采摘,基地每天都需要80至100名工人务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洪松说道。
“我们在这里栽西洋菜,工作比较稳定,做下来每天有100元,一个月下来,收入就有3000元左右。”当地村民陈祥英高兴地说。
“目前,我们采用的是订单式销售模式,栽种出的绿色优质蔬菜产品供不应求。”洪松说,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进一步填补市场销售缺口,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