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普定县马场镇大坟坝村的千亩麦田里,金色麦浪在夏日的阳光下随风起伏,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马场镇迎来了小麦丰收。
大坟坝村的千亩麦田
走进麦田,现代化收割机正来回穿梭,将成熟的麦穗卷入"腹中",脱粒、装袋一气呵成。在收割机出粮口,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村民们忙着将麦粒装袋、搬运,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人工割麦,3个人10来天才能收完3亩地,现在半个小时就搞定了!"大坟坝村村民陈富贵一边忙着装袋,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机械化收割不仅大大提高了效率,还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其他农事活动中。
机械化收割
普定县农机中心培训站站长杨波介绍,近年来,全县大力推广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小麦机械化收割是其中重要一环。为确保农机高效作业,农机中心提前组织技术培训,检修调试设备,为丰收保驾护航。如今,在机械化助力下,马场镇小麦收割效率提升数十倍,有效保障了颗粒归仓。
丰收不仅在田间,更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作为贵州省集中连片种植规模最大的乡镇之一,马场镇2024年小麦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依托千年麦作底蕴,该镇构建起"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闭环,为当地村民开辟出一条可持续的致富之路。
村民将麦粒装袋
“大坟坝村是马场小麦的核心产区,每年麦子以及水磨面的产业总共的收益能达到两到三千万元。”马场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张安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扩大小麦种植规模,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以上。同时,加大水磨面加工产业投入,提升产品品质和产量。
从机械化收割的高效便捷,到全产业链条的蓬勃发展,马场镇正以麦为笔,在现代农业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鲁开伟 詹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