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丝头系腰制作技艺:“织”入非遗名录的传统手艺

2025-06-12 23:18:40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脚下两个翘翘”——这句流传于安顺屯堡的民谣,用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屯堡妇女传统服饰风貌。其中,“腰上两个扫扫”指的就是丝头系腰,它不仅是屯堡女性服饰的点睛之笔,更承载着跨越千里的文化记忆。2025年,丝头系腰制作技艺(西秀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屯堡妇女腰间的丝头系腰随着走路轻轻摇摆

  近日,记者来到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家屯南平商铺,看到丝头系腰非遗传承人鲍灵平正坐在小凳子上,灵活的旋转、移动皮钎,整理梳板,将纬线织进经线里,再用带子刀压实,不一会儿,一个“夀”字就翻花完成了。

  “我们制作丝头系腰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先祖鲍福宝响应‘调北征南’屯兵政策,从安徽歙县举家迁徙至鲍家屯,将老家的明代汉服丝头系腰带到这里。”鲍灵平一边熟练地操作织机,一边向记者讲述丝头系腰的历史。然而,随着岁月流转,这项技艺曾一度濒临失传。直至清雍正年间,鲍氏十一世祖鲍大千历经艰辛,自费徒步穿越湖南、江西,终在安徽老家棠樾村寻回这门手艺,并在鲍家屯代代相传,让丝头系腰的技艺得以延续。

鲍灵平灵活地旋转、移动皮钎

  “我们织的丝头系腰一共26根皮钎,每根穿6根经线,整整156根线,一根都不能差。”鲍灵平举起手中的织具,认真地向记者解释。他掰着手指细数:“从理线、搓线,到织造、翻花、染色等,哪道工序都得打起十二分精神。差一点,这活儿就砸了,根本做不出合格的成品。”

  鲍灵平介绍,一条合格的丝头系腰成品,得用掉半斤丝线,长度约4米、宽度约7厘米,丝头有1500多根。从原料处理到最终成型,得扎扎实实花一周时间精细制作。这样的成品,在市场上售价大概1000元左右。

鲍灵平将纬线织进经线里,再用带子刀压实

  “要是想多赚点钱,用机器生产确实快得多,做出来的东西也整齐划一。”鲍灵平说道,“可机器织出来的丝头系腰,完全没了手工独有的韵味。更重要的是,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咱们的根,不能为了图快、图赚钱把它丢了。” 正因这份信念,四十多年来,他始终坚守用手工延续着丝头系腰的生命力。

  在花样设计上,鲍灵平也始终沿用“夀”字纹、“白果花”等传统纹样。他一边展示织好的腰带,一边介绍:“这些老图案才是丝头系腰的灵魂,织出来的花样左右对称才能延续老祖宗的审美讲究。”

  手艺再精妙,没人学也得“断根”。鲍灵平的儿子因外出务工与这门手艺渐行渐远,而年仅九岁的小孙女却成了他最大的慰藉。每逢假期,小姑娘总会坐在织机旁,有模有样地学着理线,还小大人似的说不能让手艺失传。“看着她认真的模样,我就知道,这门手艺不会断在我手里。”鲍灵平满是欣慰地说。

  如今,丝头系腰早已超越服饰配饰的范畴,成为承载屯堡文化的珍贵藏品。鲍灵平告诉记者,常有贵阳等地的游客专门找上门,就为买条手工丝头系腰。靠着大伙的喜爱和传承人的坚持,这门老手艺在今天还能热热闹闹地“活下去”。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思雯



责任编辑:李芸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