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顺经开区川渝工业园内的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近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各具特色的蜡染、扎染、刺绣等工艺品陈列有序,蜡染的冰裂纹理舒展,苗绣的图腾灵巧精致。今年4月,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被安顺市商务局认定为第二批“安顺老字号”,在46家获评企业商户中,是为数不多的非餐饮类代表。这家扎根黔中三十余载的“老字号”,以匠心织就新锦绣,书写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传承创新故事。
据介绍,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集贵州多民族特色工艺开发、研制、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克刚和负责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郑清音带领团队,将贵州多民族特色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使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该研究所下设十余项贵州少数⺠族传统文化研究项目,传承着蜡染、扎染、挑花、刺绣、特色手艺服饰、木雕、麻塑软雕等技艺,更成为特色手工艺品创新设计的孵化基地。
书签、冰箱贴、布艺玩偶……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推出的系列文创产品,受到市场广泛欢迎。这些创新产品背后,是研究所“老纹新用”的设计理念,既保持传统纹样的文化基因,又赋予其现代表达。2023年,郑清音设计的一件名为“蜡染龙潭鱼歌颈枕”的作品在全国特色文创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银奖,成为贵州省蜡染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这件以安顺龙宫暗河鱼群为灵感的作品,巧妙融合苗族“涡妥纹”与布依族“水波”,让传统工艺兼具艺术审美功能。今年新推出的“灵蛇双姝”布艺手办,将蜡染纹样用于蛇身轮廓勾勒,以苗绣平绣工艺表现角色面部,再配以银饰、香囊以及苗族图腾图案等,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与民族魅力。
“获得‘安顺老字号’称号,不仅是荣誉和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我们研究所要积极推动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弘扬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让传统手工艺绽放出时代光彩。”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蜡扎染专业委员会主任、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负责人郑清音表示。在她看来,传统工艺的传承需要夯实基础,更要以开放心态拥抱时代变化。
守正创新是“老字号”永葆生机的关键,在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的生产车间,传统技艺与现代设备荣荣共生,老师傅手中的铜刀在布料上勾勒出传统的图腾线条,年轻设计师则在电脑前进行三维建模;全自动温控染缸保证批量生产的稳定性,手工浸染区则保留着每件作品的独特温度。
研究所的创新之路,不仅体现在产品设计上,更深入产业模式之中。“以技促产、以产带人”的模式让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生产力,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作为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培训基地,通过集中培训、居家作坊、分工合作等形式,累计带动周边上千名妇女参与生产加工。一位罗姓妇女边绘制蜡染边说:“在这里从事蜡染工作两年多,能挣零花钱,离家还近!”尤其在农闲时节,许多农村妇女在家中支起蜡染架,按照研究所提供的标准化材料包制作产品,实现“家门口”灵活就业增收。
当蜡染纹样跃上书签,当苗绣技艺点缀潮流手办,传统技艺正以丰富形式走进现代生活。贵州大角苗工艺美术研究所传承创新,积极进行市场拓展。线下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基地,游客可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从画蜡、浸染到脱蜡的蜡染制作全流程,线上布局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让传统技艺“破圈”,进一步拓宽了销售渠道,该研究所出品的手工艺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得到了欧美和日本等地采购商的青睐,展现着传统工艺在新时代的多元魅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