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岁生命刻度,所标注的,是他的壮志未酬,身已殁。
17年职业生涯,所指向的,是长久的梦想里,辽阔的蓝天。
2024年10月16日,汪彬走了,离开了钟爱一生的航空事业,离开了夜以继日为之奋斗的贵州航空产业城。正当安顺航空产业迎来“六十年磨一剑”、即将化茧成蝶的关键时刻,他却再也不能继续下去……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汪彬同志,是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航空强国决策部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生前曾牵头完成7个重大项目编报,确诊患癌仍心系事业、坚守岗位,带领团队短期内完成省某重大项目建设前期工作。汪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9岁,在为梦想奋斗的每个日日夜夜,他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词,用实干实绩书写无悔青春。
少年的梦想,天际的铁鹰
汪彬出生在贵州中部城市安顺,一座因三线建设而兴的城市。20世纪60年代,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将011基地及下属各单位布局到安顺,奠定了安顺航空工业的基础。幼年时汪彬与小伙伴倾听飞机轰鸣,一声“追飞机咯”,边追边挥手。天际间的铁鹰是本地生产的飞机,轰鸣声则是试飞时奏响的乐音,纵情嬉戏间,一颗航空的种子悄然播下。
从小学到高中,汪彬读的是安大子弟学校,这“安大”厂是安顺知名航空企业,生源大多来自厂里职工家庭。身在这所学校,大家对安顺航空企业耳熟能详,知晓哪家生产航空发动机,哪家生产机翼,哪家负责组装,无形中对航空有种天然亲近。年岁渐长,不便追着飞机疯跑的汪彬,培养出画飞机的爱好。高中时他能不言不语坐一下午,只为描摹英雄飞行员王伟驾驶的机型,涂装调色很精细,他的梦想里有蓝天的颜色。
2004年,汪彬考入北京理工大学,选择与航空关联紧密的自动化专业。期间,他认真学习自动控制元件、机电传动模型、过程控制系统等方面专业知识,以优异的成绩毕业。2008年,汪彬放弃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的云马飞机制造厂工作。走出大山、去往首都的汪彬,眷念的仍是在家乡种下的理想,回家乡造飞机,就近择业、照顾家里,好事赶到一块了,汪彬很知足也很振奋。
刚参加工作时,汪彬说过“工厂是我结婚前的第二个家。我将为工厂的蓬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主动深入生产一线,积极与车间师傅们探讨改进工艺流程。”实习转正申请表上,师傅付桂清如是评价道。汪彬很快崭露头角,短短数月梳理出一份建议书,内容涉及年轻干部激励与管理,以规范技术流程为例阐述技改关键,呼吁关注年轻人思想动态,在实战中大胆使用,让公司管理层眼前一亮。
“那时觉得他做技术员是浪费人才,就调到技术改造部参与管理项目,老实说,让一个新人负责上亿元的项目是需要勇气的!”贵州航新科技发展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智,曾是汪彬云马飞机制造厂时期的老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好学肯问有才华。那年月的工作场景通常是:技术改造部接到指令,汪彬揪住关键细节,从技改角度加以验证,充当各技术部门间的有效串联,错过饭点、熬到深夜做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常事。曾痴迷追飞机画飞机的少年,把所学运用到绘制航空企业技术图谱的专长上。
近十年时间,汪彬经历了云马飞机制造厂搬迁改制到中航贵飞成立的全过程。他深感知识储备不足,自费攻读了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独立完成两项国家级的材料定额编制,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2项外观设计专利,先后获评云马飞机制造厂保密先进个人、中航贵飞公司杰出“创效之星”,所撰写的论文《浅析贵州省工业转型升级》发表在《中国西部》期刊。
有人问他,为什么放弃大城市,回到基础薄弱的家乡,却选择高门槛的航空事业?他说“咱安顺地方不大,但能造出飞机,了不起吧!”“我想待在飞机研制生产第一线!”
青年的热爱,转场的动因
2016年前后,中航贵飞经历转型。其时,业务素养早已获得认可的汪彬,深感自身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不足,选择跳出舒适区,毅然转行!2017年,他考入贵州黔中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之后6年,辗转于安顺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安顺交通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职管理岗位。
离开航空企业的汪彬,是那个“三句话不离本行”、聊天时话题总会绕到航空领域的人;遇到相关问题,他会打来电话,诚心请教航空企业的老领导、老同事;在他的办公桌上,总是留有位置,摆放着航空知识的书籍。同他一起在梦开始的地方战斗过的弟兄,从未对他产生过疏离感,甚至隐隐觉得,有着深厚航空情结的汪彬,从来不曾走远!
2023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明确以安顺为中心规划建设贵州航空产业城。得知消息的汪彬很兴奋,主动请缨到新组建的贵州航空产业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得偿所愿再度转场的汪彬,没忘记给曾经的同事、中航贵飞技改部副部长黄文强发去短信:“我又回来了!”
作为拥有多年航空制造工作经历、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稀缺人才,汪彬一方面承担项目筹划,另一方面承担开源节流、协调对接等工作。新公司成立之初,他负责全部7个项目编制任务,涉及生产线、机载产品、标准化厂房等。这些项目,有些是具备一定基础、拟在此前基础上完善提高的,有些是从来没有过、需通过编制完成中远期规划实现的,有些则涉及最新前沿科技、需努力对外开展协作去共同开创的,都是不折不扣的“硬骨头”。
年轻同事不清楚航空项目怎么抓,汪彬就手把手地教、亲力亲为地带,从基础概念、体量设计、实施步骤、突破口等着手。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日夜攻坚,他千方百计联系到大学时的老师同学,并向从事相关行业的校友请教。这个基础积淀的过程倾注了大量心血,知识要点及时消化,对接联系保持畅通,大家白天晚上连轴转,仍恨不得“一个人掰开当两个使”。领导同事们很佩服汪彬,这位名校毕业的高材生专业素养、职业态度令人称道,在攻坚克难关键时刻,站得出、扛得起、顶得住。
汪彬说过:“在我们这个地方,不发展工业是不行的,不抓住贵州航空产业城这个机遇,安顺的发展不知还要等多少年”。执行标准近乎严苛的汪彬,经常下班后独自留下来,利用相对安静的时间点,复盘项目细节,列出计划日程和团队每人具体参与的工作,以至于,他的生活节奏不规律,该吃的时候饿着,该睡的时候却醒着,但他从没抱怨过半句。
战士的倔强,接力的攻坚
“他特别阳光,谈起航空事业眉飞色舞的。”谈及对汪彬的初印象,贵州航空产业城指挥部某位领导说道。“新公司成立之初面临诸多困难,无办公场地、无资金、无公务用车,但他有老航空人那种气质,先辈们是‘一锄一个坑’地挖出厂房、造出飞机,他则是航城构想具体到一间间厂房、一条条生产线。”
初来乍到的汪彬,多次返回“娘家”,到中航贵飞及市属国企寻找支持,解决新公司燃眉之急;没公车可用就用自己的车,贴车贴油只为把工作做好,有时临时打车,他惦记着补贴年轻同事的打车钱。汪彬带着团队“抠”细节,最终“闭关”半个月,“啃”下了全部7个项目编制,一次性全部通过申报,争取到省级项目补助资金828万元。这些项目的推进落实,对构建航城规模、界定产品标准、缓解资金压力意义重大。
鉴于汪彬的出色表现,他被委任为贵州航空产业城项目建设主体工作的负责人,带着团队解读政策,实地踏勘甄选厂址,专程拜访上级部门争取立项。在他的推动下,项目紧盯培育全市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快速完成可研编制、土地摘牌、地质勘察、工程总承包招标等前期工作。
“总体看,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扎实推进,各有关项目渐次展开。汪彬同志承担了大量工作,他主要做的,是把规划蓝图兑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他把工作想得很细、抓得很实,重大项目拆分开来,哪些是主体先行推、哪些是关键提速推、哪些有风险稳妥推,明明白白提出来让同志们照单抓药,他总是跑在队伍前面那个人。”谈及汪彬的思路、方法和作风,贵州航空产业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晟锟如是说。
2023年9月,在项目推进的关键节点上,汪彬暴瘦数十斤,在公司组织的体检筛查及后续复诊中,确诊了胃癌。“我倒了,但项目不能倒,你必须帮我一把!”向来倔强的汪彬,找到市属国企工作时期的同事吴剑锋。看着他往嘴里塞了一把药,同样倔强的吴剑锋,终究确认了汪彬生病的传闻。两个倔强的人,倔强地来不及落泪,立马投入到贵州航空产业城的建设当中。
“我俩性格很像,都注重细节。调过来后我巴不得多干些,这样汪彬就能多休息。”吴剑锋说:“我虽然对项目运作有一定经验,但航空知识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需要更多时间”。汪彬把航空政策及知识要点梳理出来,带上吴剑锋拜访有关负责同志,以过去两人共同参与的项目为例,教他如何发挥经营管理专长推进航空项目,如何细分设计论证需衔接的政策条款,联系哪些部门,但凡所知,倾力相授。吴剑锋的到来,燃起汪彬的新念想:培养锻炼新人,让更多有志于航城建设事业的同事独当一面。2024年4月,吴剑锋经过实战历练全面接过汪彬工作。
党员的初心,最后的冲锋
罹患癌症,汪彬有太多放不下。父母、妻子,还有读小学的孩子,当然,还有一手一脚培育出来的项目。同事眼中的汪彬与确诊前没太大差别。可,很多次开会间隙,汪彬脸色不好,下意识伸手掐住腹部,微微颤抖专注听讲;实在熬不住了,他悄悄环顾四周,掏出药片和着茶水吞下。在医院他疼得不想说话,逢同事过来探望,对家人说了句“扶我起来”,又精神抖擞了。
2024年8月上旬,终于等到开工的时日,汪彬主持。那天他特意带了个棒球帽,遮盖因化疗渐渐稀疏的头发。可,鼻腔流出的血液,显示了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吓到了年轻同事杜云皓。送汪彬就医的路上,平时大大咧咧的小伙忍不住哭了,汪彬反过来安慰小伙:“回去好好跟进项目,过几天我就回来了,我不在单位这段时间,你们几个要补上来,可不能拖后腿呀。”
汪彬日渐消瘦,同事劝他放下工作,领导不忍见他操劳,命令他主动“减速”保养身体。汪彬找到宋晟锟汇报:“项目关键细节我最清楚,这些都讲究严谨性专业性,我可以边治疗边工作。”但汪彬放心不下,尤其在项目“上马”后,他密切关注项目进展,传授知识分享经验,精准把握工作节奏进度。
某次,汪彬向领导同事坦陈顾虑:他深知得了这个病,生存率摆在那里,并不是立马停下工作、获得更多休养就能治好的。他当然会勇敢面对,但需要念想支撑他与病魔对抗。他有心心念念的家人、志同道合的好弟兄,放不下呀。汪彬多次去往大城市的知名医院就医,略有好转即刻回到岗位。他尝试调动身体所有能量积极治疗、努力工作,转移对病痛的专注。
一年多时间,项目推进、家中孩子成长,成了汪彬对抗病魔两大精神支柱。他与家人同事约定,尽可能地坚持下去,坚持到孩子长大成人、坚持到贵州航空产业城巍然矗立。同事们被他的精神头所感染,争着干、抢着干,只为让汪彬多得到休养。可,病魔无情、透支身心,目标指向的时间轴越来越短:坚持到孩子小学毕业、坚持到项目孕育成熟。
“对不起,是我没把工作干好。”在贵州省肿瘤医院,每天注射镇痛剂、多次痛到昏迷的汪彬很抱愧。他努力保持神志清醒,与前来看望的领导同事说着话,却反复陷入间歇性的昏睡与清醒。“我真的很想坚持,想看到航空产业城百业兴旺。那样我们就能接过‘三线’先辈们的接力棒,成就这个时代我们的梦想!”
2024年9月29日,吴剑锋给汪彬发去微信:“项目四证齐了,手续完备。”瞧着照片里四张排列整齐的红本本,此时已极度虚弱的汪彬回复了一个大大的赞,他瘦得很厉害,身体里仅存的能量,牵记着他在最后冲锋阶段的最后一个念想。同事们加快进度,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为了不让汪彬留有更多遗憾。
10月2日,汪彬让妻子开车带他回到以前工作过的云马厂,最后一次去往项目现场,他嘱托弟弟照顾好家人,替自己向爹妈尽孝;10月16日,汪彬走了,这位用生命托举航空理想的战士永远闭上了双眼。在他战斗过的阵地,工作节奏依旧,跑项目工地、到部门对接、接无数电话……这是接过汪彬工作的吴剑锋的状态,是汪彬曾经的状态,更是无数航城奋斗者共同的状态,而他们心中,早已立起了一个共同的标杆。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段斌 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