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雨水为资源——平坝扎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25-07-02 23:53:03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6月25日晚,一场持续整夜的大暴雨席卷平坝区。安平街道天翌幼儿园园长张晶在办公室彻夜难眠,手机屏幕上不断弹出的暴雨预警和窗外模糊的雨幕,让她心急如焚。这家民办幼儿园位于南门河沿岸,每年汛期,河水倒灌、低洼路段积水几乎成为“惯例”,100余名师生的出行安全始终悬在她的心头。

  然而,次日清晨,当张晶走出校门时,眼前的景象让她既意外又欣慰:尽管昨夜雨势猛烈,但仅有学校门前那截地势低洼路段有积水,且积水很快消散。这与往年“暴雨即内涝”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随即她立马在幼儿园的各班级群里通知:“幼儿园恢复正常教学,请家长准时送宝贝们入园。”

汛期,青山河安全泄洪。

  而这一切改变,正是得益于平坝区大力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

  “平坝城区河流交叉纵横,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有效,我们对槎白河、南门河、关厢河等多条河流进行河道扩宽,新建河堤、分洪箱涵、清淤疏浚和改建跨河建筑物,有效提升河道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水安全。”平坝区水务局班子成员马武忠说道,“其次,对河道两岸无截污管道的新建截污管道,对河道中影响行洪的截污管道进行拆除重建,管径小的截污管直接更换,把污水全部放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有效改善水环境。再是采取雨水花园、生态湿地、下沉式绿地、水生植物、生态植草沟、透水材料等措施,控制地表径流量和组织排水,实现雨水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达到改善水生态的目的。”

  本次汛期,平坝城区内槎白河、南门河等重点河道均实现安全泄洪,未出现严重内涝。数据印证成效:海绵城市项目覆盖区域的内涝频率下降70%,积水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杨柳湾湿地公园一角

    走进位于安平街道的杨柳湾湿地公园,绿意盎然的植草沟、下沉绿地与雨水花园交织成景,成为市民健身、遛娃的热门去处。然而,这里曾是汛期内涝的“重灾区”。

  “往年河水一涨,公园就被淹成‘泽国’,设施损毁严重。”槎白河水系治理工程二期现场管理员孙元松回忆道。2024年,杨柳湾湿地公园被纳入平坝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除了扩宽河道、清淤疏浚外,公园里的每一处设施都围绕“渗、滞、蓄、净、用、排”这六大作用精心设计。“雨水进入花园后,先经过鹅卵石缓冲再逐渐下渗,此时海绵设施开始发挥关键作用:花园内的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协同合作,有效去除污染物质,净化雨水;蓄水层和构造层滞留雨水,大大降低了径流总量,减少了短时间内大量雨水涌入河道和市政管网的压力;净化、滞留后的雨水被收集到调蓄池中,只有超标的雨水才会进入城市雨水管网,极大地减缓了强降雨对市政管网排放的冲击和排水压力。”

汛期,改造后的杨柳湾湿地公园成为能大量吸纳雨水的“海绵体”。

  如今,公园成为了一个有效的“海绵体”,在汛期可吸纳大量雨水,减轻槎白河的排洪压力,也减少了雨水对周边区域的影响。公园收集和净化后的雨水,还能在非汛期合理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应对洪涝灾害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杨柳湾湿地公园的改造建设,是平坝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自2022年5月安顺市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平坝区积极抢抓机遇,认真谋划项目,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全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目前,全区海绵建设项目共计16个,2025年在建项目5个,计划于7月底全面竣工。马武忠介绍,项目覆盖河道治理、社区改造、道路优化等领域,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韧性网络。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城市更新,持续完善‘源头-管网=蓄排’体系,打造‘会呼吸’的韧性城市。”马武忠说。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桂传念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张家晨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