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老城蜿蜒交错的街巷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酸辣鲜香,勾勒出一幅令人垂涎的美食长卷。其中,夺夺粉作为安顺特色美食的活招牌,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而龙老太夺夺粉与左记夺夺粉,更是以独特风味和深厚底蕴,成为食客心中无可替代的“味觉地标”。
夺夺粉是安顺的特色小火锅
夺夺粉不是粉,是火锅。夺夺粉的故事,要从方言里的一个动词说起。“夺”在云贵川渝方言中意为“戳”,因这道美食需用竹签或木勺“duo”着吃而得名。20世纪90年代,夺夺粉从街头小吃起步,经过岁月沉淀,瓷盆换成砂锅,米豆腐搭配酸汤、麻辣等锅底,摇身变为独具安顺特色的火锅。而龙老太和左记,正是这场美食进化史的见证者与推动者。
踏入龙老太夺夺粉店,一股浓郁醇厚的酸香味便扑鼻而来,瞬间勾起食欲。这独特的酸香味,正是龙老太夺夺粉的灵魂所在——酸辣口味的汤底。“我们的酸汤是用本地小番茄、仔姜、辣椒等发酵而成,开胃又解腻。”龙老太夺夺粉店的老板王亚辉一边热情地招呼客人,一边介绍道。在店内,一口口铁锅里,白色的米豆腐在色泽红亮的酸汤中欢快地翻滚,泛着诱人的光泽,仿佛在向食客们招手。
回溯龙老太夺夺粉的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二三十年前,在“龙老太”这个名号尚未家喻户晓之时,王德芝(龙老太)就已在安顺七小附近的小巷子里摆摊,经营着夺夺粉、小锅凉粉等小吃。那时,简陋的摊位前,围满了放学的学生,他们被那独特的味道所吸引,成为了最早的一批忠实食客。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龙老太夺夺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夺夺粉”的盛器从瓷盆变成了更能锁住热量与味道的砂锅,米豆腐等菜品也不断丰富,如今已有数十种之多。最大的变化在于,曾经简单的小吃增加了多样锅底,不仅保留了传统的口味,还创新推出酸辣等新口味,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成为了更具安顺特色的火锅。
正在用餐的王晶晶赞不绝口:“我是专门从贵阳开车来吃的,这个夺夺粉酸汤的味道太绝了,每次吃完都还想打包一份汤底回家。”另一位老顾客李程也感慨道:“我从小吃到大,这些年店铺装修换了好几回,但味道始终如一,这里承载着我的童年回忆。”
而在城市的另一隅,左记夺夺粉店同样是一派热闹景象。午后时分,店内早已坐满食客,欢声笑语此起彼伏。铁锅里,红色汤底咕嘟作响,切成小块的米豆腐在锅中沉浮,等待被食客用特制的小木勺“夺”入口中。
酸辣鲜香的夺夺粉
“这一锅汤底可是我的‘宝贝’。”左记夺夺粉店的老板左勇笑着揭开了汤底的神秘面纱,“用筒子骨慢炖8小时,再加入独家秘制的香料,才能熬出这鲜香醇厚的味道。”说着,她熟练地将折耳根、脆哨、葱花等十余种佐料加入碗中,再舀上几勺热汤,递给客人,“我们家的夺夺粉,讲究的就是一个‘鲜’和‘香’,很多在外地的安顺人,一回来就往我这儿跑。”
左记夺夺粉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鲜美的汤底,那一碟蘸水更是点睛之笔。左勇在蘸水上下足了功夫:“一锅好汤是根,一碗好蘸水就是魂。”左记秘制蘸水,集煳辣椒的焦香、腐乳的绵密、折耳根的野性、木姜子的奇香于一体,层次分明又浑然天成。食客们各显神通,依着口味在蘸碟中调和出独属自己的风味密码。
老主顾张征是店里的常客,他眯着眼回味:“经常带家里人来这里吃,就认这股子老味道,浓郁好吃。”
夺夺粉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成为了安顺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龙老太和左记两家夺夺粉店,风味各有千秋,但都秉持着对传统美食的坚守和创新。他们用一锅锅热气腾腾的夺夺粉,温暖着食客的胃,传承了安顺的饮食文化。从街边小摊到品牌老字号店,夺夺粉不仅承载了无数安顺人的情感与记忆,更见证了安顺这座城市的变迁。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