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普定县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安特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厂区一片繁忙景象。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与物料传输的响声持续不断;运输车辆频繁进出厂区,将生产原料运入,把制成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运往各地;总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屏幕,操控着先进设备,确保每一道生产工序精准无误。在这里,一块块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正从生产线诞生,它们将奔赴全国,为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注入强劲动力。
贵州安特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贵州安特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孔维凯介绍:“公司已建成 28535.77平方米的生产区域,其中 495.6平方米的35千伏场用变电站已投入使用,保障厂区电力供应。2条年产1.5万吨的石墨化生产线顺利建成并稳定运行;720平方米的环保设施配备完善,采用石灰石膏法的脱硫设备,可保障2条石墨化生产线、24台炉子生产,处理后的烟气和粉尘均达到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此外,2025年3月,一体化前端磨粉年产2万吨设备已调试成功并投产,进一步完善了生产链条。”
贵州安特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
据了解,贵州安特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成立,是一家集新能源锂电池材料、人造石墨及碳素等新材料领域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化企业。谈及为何选择落户普定,孔维凯表示:“普定的多重优势,是我们选择在此发展的关键。安顺市及普定县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从签订投资框架协议,将项目列为重大项目,到落实各项政策,给予我们全方位支持。同时,安顺扎实的工业基础,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后盾。”孔维凯补充道,普定县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完善,能源供应充足,且地处黔中腹地,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发达,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依托这些优势,公司全力构建全链条业务体系,秉持“技术驱动、质量为本、绿色发展”理念,在新能源材料市场稳步发展。
在市场拓展方面,安特普公司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与稳定的供货能力,赢得了行业的青睐。孔维凯说:“公司已与深圳贝特瑞、上海杉杉、江西紫宸、江西昊能等负极材料头部公司签约合作。这些合作不仅为公司带来了稳定的订单,也进一步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公司厂房内叉车正在运输货物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安特普公司深谙此道,目前已提交18项专利,积极申报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孔维凯介绍:“我们持续对生产工艺进行专业改造,致力于降本增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成本从最开始的1.2万元/吨降至现在的6000元/吨。”
在生产工艺与能源利用优化上,安特普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对石墨化生产线电力供应进行动态管理。孔维凯介绍:“我们采用了新的技术方案,就像给生产线装上了‘智慧大脑’,能精准匹配设备能耗需求,送电效率大幅提升。”同时,公司根据峰电、平电、谷电时段的电力特性,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既降低用电成本,又推动绿色生产。
生产环境的改善同样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应用。安特普公司采用的局部微负压技术通过在车间关键位置设置负压收集系统,快速捕捉并净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与有害气体。“这就好比给车间安装了强力‘吸尘器’。”孔维凯形象地比喻道,“车间环境好了,设备故障率降低,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
公司厂房内整齐摆放的货物
凭借着完善的生产布局、广泛的市场合作以及持续的创新驱动,安特普公司收获了亮眼的发展成果。自2022年9月石墨化生产线试运行后,至同年12月,总产量达1100吨,产值2254万元;2024年总产量提升至4373吨,产值3096万元。孔维凯说:“2025年截至5月份,总产量已达2149吨,产值1502万元,预计全年总产量可达1万吨,产值达8000至10000万元。”
从项目破土动工到生产线高效运转,从技术探索突破到市场稳健开拓,安特普在新能源赛道上稳步前行。孔维凯表示:“安特普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持续完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链,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生产工艺优化与技术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周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