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身舞动百年戏魂 ——看平坝天龙镇双硐地戏队的破界传承

2025-07-04 18:00:39    来源: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      

清晨的暖阳下,在平坝区天龙镇兴旺村双硐组的老体活动中心,一群身着彩色战袍、头戴木雕面具的女性地戏表演者正舞动长枪,唱腔高亢。这支由女性主导的地戏队正以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屯堡文化的传奇。

地戏,又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古老戏剧形式,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其剧本多取材于《三国演义》《说唐》等历史典籍,通过“说、唱、跳、打”展现忠义仁勇的精神。然而,自明代屯军戍边以来,地戏始终遵循“传男不传女”的原则,男性被视为力量与勇气的象征,更适合演绎地戏中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同时,旧时女性需操持家务、受限颇多,被排除在地戏传承之外。

“老辈人说,地戏是男性的专属领域,女人跳会冲撞神灵。”双硐地戏队负责人陈先金回忆,他自十多岁起跟随父辈学艺,如今75岁的他,见证了地戏从辉煌到逐渐没落,再到如今重新焕发生机的全过程。

采访中,陈先金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地戏文化的深厚情感与担忧,他说:“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断层,村里的地戏班子日渐凋零,老艺人年事已高,再不改变,地戏就要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于是,现实困境倒逼变革,当他们首次提出让女性参与地戏时,虽然也有部分质疑声,但是在他们挨家挨户做工作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第一批20余名女性踊跃报名。

如今,双硐地戏队拥有女性16人、青少年4人、老年男性10人,70岁的年龄跨度里是“男女同场、老幼共舞”的破界风景。

陈保凤,作为这支地戏队中女性队长,用五年的时间,从零开始学习地戏的唱、跳,克服着体力与技巧的双重挑战。

“刚学习时非常难,不仅要学习跳,还要学习唱,体力也要跟得上。”陈保凤回忆道,五年前,她和几个姐妹抱着“不能让老祖宗的东西丢了”的念头踏入排练场。她们从基本功学起,一招一式,反复打磨;一字一句,认真揣摩。

农闲时的晒谷场、雨天的村活动室,都成了她们的排练场。陈保凤常常背着孙子练身段,5岁的孩童在锣鼓声中跟着哼唱“咚咚锵”的节奏,无意间成为最年幼的“观众”。“想到能让我们的文化得到很好传承下去,觉得一切都值得了。”陈保凤说,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她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能够完整地演绎一出出地戏剧目。

常常与陈保凤搭档的地戏队员周书香笑着说:“现在跳地戏成了我们的日常娱乐,农忙时想起来还会哼两句调子。”如今,她们不仅会受邀到周边县区、乡镇进行地戏表演,也让地戏成为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她们娱乐身心、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除了女性地戏队员,新生力量也是未来可期。15岁的石清阳,是天龙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也是地戏队中的新生代力量。他学习地戏已经3年,不仅在村里学习,还在学校里参与地戏社团的活动。作为年轻一代,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地戏能够走上更大的舞台,被更多人所了解和喜爱。

“地戏的传承需要‘活水’。”兴旺村副主任陈孝华说,为了更好地传承地戏文化,兴旺村将双硐小学定为“地戏学习基地”,让更多孩子从小接触并爱上地戏,为这一古老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会加大地戏文化展演,吸引更多青壮年、妇女加入传承行列。

采访接近尾声,锣鼓声再次响起,老地戏表演者坐在场外,继续指导女性队员的一招一式。陈先金抚摸着“薛仁贵”的面具感慨道:“地戏演的是忠勇,唱的是传承。”从明朝戍边将士的军傩仪式,到如今妇女儿童共演的文化盛事,双硐地戏队用坚守证明: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同频共振。

从灶台到戏台,从禁忌到破界,从濒危到新生,这支平均年龄过半百的队伍,是非遗传承的缩影,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他们用脚步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仅打破了传统性别界限,更让古老的屯堡地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胡典 桂传念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