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至14日,来自安顺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深入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大营镇大营村,开展“推普筑梦乡村行 文化赋能大营镇”主题活动。
该团队由1名带队老师和12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作为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重点团队,在大营推普期间,聚焦当地普通话宣传普及与语言使用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实地调研该区域普通话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充分了解村民的普通话水平,广泛收集村民对推广普通话和乡村振兴的意见与建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青春力量。
用脚步丈量民情 摸清语言使用底数
“您给外地游客介绍苗族刺绣时,能说清那些精美的纹样寓意吗?”
在大营镇某农家乐内,大学生志愿者们与农家乐经营者王师傅深入交流、耐心记录。王师傅坦言,自己有初中文化,日常普通话交流没有问题,但遇到营业执照办理、非遗知识讲解等场景,不够标准和规范的普通话就犯了难。
实践团队的调研覆盖了老中青全年龄段及务农、经商、务工等多元群体。“孩子上学要讲普通话,出去打工更得讲好普通话,总怕自己开口就说错。” 通过广泛调研,这番话道出了当地村民的共同心声 ∶既认可普通话的重要性,又困于使用环境缺失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顾虑。
据近五年统计数据显示,当地普通话使用率的小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电商兴起、乡村旅游发展和技能培训的推动。但如何在推广普通话与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间找到平衡,成为志愿者们需要破解的课题。
用案例传递价值 激活语言发展潜能
“咱们苗家的腊肉香飘千里,如果不能用普通话说明白制作工艺,怎么在外地卖上好价钱?”
在村里的宣讲会上,志愿者以鲜活案例阐释普通话的实用价值。在 “亲子推普课堂”
里,当地孩子们通过情景模拟用普通话介绍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家长们在一旁看着,渐渐明白 “语言不仅是乡愁的载体,更是打开市场的钥匙”。
针对不同群众的需求,志愿者们设计了分层教学方案:给孩子们准备绘本故事,让他们用普通话复述家乡传说;给老年人讲述普通话的重要性,增强其对学习普通话的意识。
长效机制护航 构建和谐语言生态
“推普不是一阵风,得让普通话真正扎根乡村土壤。”该团队指导老师林妤介绍,基于调研结果,设计的推普计划正逐步在乡村落地:村小的
“普通话角” 里,孩子们用标准音朗读着诗歌和绕口令;少数民族村民录制“苗语-普通话” 双语音频,古老的苗族歌曲将以更易传播的形式走向外界。
推普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促进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基石。安顺学院数计学院社会实践团队以专业与热忱,在苗乡书写着语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让文化自信在标准普通话与民族乡音的和谐共鸣中绽放光芒。
从校园“推普角”的琅琅书声,到集市上的顺畅交流;从非遗讲解的字正腔圆,到电商直播的自信表达,通过推普行动,更标准和流利的普通话正悄然改变着大营镇的沟通生态。安顺学院数计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此行,不仅摸清了语言底数、播下了推普种子,更基于深入调研,为大营镇量身定制了“三维推普计划”,搭建了一座当地与外界沟通的“语言桥”,更是为乡村融入现代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当地村民们感慨道:“过去担心普通话会冲淡家乡味,如今明白,说好它,才能让更多人真正听懂苗乡的故事。”(通讯员
龙武俊 彭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