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街道五里坪村:发展蔬菜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

2025-09-19 14:51:11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一天挣100元,中午还管一顿饭,一个月至少有20天的活,活不重,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9月17日,镇宁环翠街道五里坪村蔬菜种植基地,村民熊梦宁一边筛检地萝卜一边算起务工经济账。眼前这片占地300余亩的蔬菜基地,不仅让土地焕发生机,更让像熊梦宁一样无法外出的农村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走出了一条产业带动增收的乡村振兴路。

image.png

村民在分拣地萝卜

  说起这片蔬菜基地的由来,还要从2022年说起。彼时,罗天华在镇宁经营一家农机店,常年与农机打交道,对农业生产设备了如指掌。罗天华的朋友想要流转土地发展小黄姜种植,为帮助朋友,罗天华便在村里流转了300多亩土地,朋友种植了一年的小黄姜,但签订的土地流转合同还未到期,罗天华便萌生了发展规模化蔬菜种植的想法。“既有农机技术底子,又懂本地水土,还有和农业经销商打交道的资源,为啥不试一试?”

  说干就干,2023年罗天华注册成立了镇宁自治县天华家庭种植农场,开始埋头经营蔬菜产业,从农机经营者转型为“新农人”。“起初团队只有我们夫妻俩,起早贪黑,既要经营农机店,又要管理蔬菜基地,实在有些分身乏术,好在女儿罗晓娜回家帮忙,让农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罗天华介绍,农场冬种土豆,春夏发展蔬菜,保证四季有收成。

机收地萝卜

  记者跟随罗晓娜来到该农场地萝卜采收现场,农户们分工明确,在田间有条不紊地开展割藤蔓、刨土、筛选等工序,而农机则紧随其后,形成了“人工在前精细操作,农机在后高效助力”的协同作业模式,让地萝卜采收既保质量又提效率。

  地萝卜采收的间隙,来自关岭自治县的电商老板已经来到地里,亲自指导村民筛选地萝卜。

  “我们今天要采购10000斤地萝卜,全部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电商老板贾青介绍,这里的地萝卜口感好,备受消费者的喜欢,10000斤地萝卜通过直播销售,一天就能卖完,今天拉到基地打包,明天发货。

  在天华农场,地萝卜种植只占了100余亩,此外还种有茄子、丝瓜、小黄姜等。

茄子挂满枝头

  罗晓娜指着一旁的茄子介绍,“茄子三天就得采摘一次,新鲜度最关键,昨天刚拉走满满一车,直接发往广东市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只见刚采收完的茄子垄上,仍有不少紫黑油亮的果实挂在枝头。

 村民给丝瓜套袋

  在不远处的丝瓜田里,套袋作业正如火如荼。村民们手持透气纸袋,熟练地为翠绿的丝瓜“穿”上防护衣,透明的袋子在藤蔓间错落分布,成为守护丝瓜品质的“小屏障”。“现在正是丝瓜套袋的关键期,套了袋能防病虫害、防日晒,还能保证瓜身光滑,卖相好。”罗晓娜坦言,今年茄子和丝瓜的行情不算理想,收购价比去年略低一些,但好在两种作物的产期长,“能一直采摘到11月底,还有两个多月的采收期,蔬菜价格本来就波动大,时好时坏,咱们再等等,后期说不定就能卖个好价钱。”话语间,难掩对作物丰产的信心。

  谈及天华农场发展蔬菜产业的底气,罗晓娜指向田间的农机设备:“最大的优势还是机械化耕作,我们有自己的农机,从耕地、播种到采收、分拣,大部分环节都能靠机械完成。前几天,我还参加了全市农用无人机操作手培训,通过培训取得了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证,这为我们农场以后开展无人机飞防奠定了基础。”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农场蔬菜种植的效率和规模也稳步扩大,在实现自身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周边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罗天华介绍,农场每年至少带动6000人次务工,每年发放村民务工报酬超60万元,许多无法外出的村民在农场实现了“家门口增收”。“以前不少村民守着自家几亩薄田,收入不稳定,现在到农场务工,不仅能按时拿到工钱,还能跟着学习科学种植技巧,大家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吴丹 三审 陈明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