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市气象局: 贡献气象智慧力量 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5-09-23 10:42:21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安顺气象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安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的重大使命任务,当好“科学支撑者、安全保障者、价值转化引擎”角色,以“非常作为”实施气象赋能行动,为推进安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安顺市气象局强化自身建设、整合部门力量,以创新驱动深耕“气象+旅游”融合,紧紧抓住安顺打造“21℃的城市”城市IP的发力点,找准气象服务避暑康养、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的融合点,在科学量化气候优势、构建安全服务网络、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驱动业态融合创新等方面,不断优化气象服务供给,为推动安顺将“凉资源”转化为“热经济”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

科学认证气候资源 解锁安顺“清凉密码”

近年来安顺充分利用凉爽气候资源优势,藉此打造“21℃的城市”城市IP,推动避暑旅游“升温”,旅游产业化升级。

黄果树瀑布 □刘小艳 摄

安顺气象部门以气象监测赋能,摸清安顺气候资源家底,解锁安顺“清凉密码”,为安顺避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精准气候监测与认证。安顺气象部门通过238个地面观测站点和X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等设备,全面监测安顺气候特征。确认全域90%以上区域夏季均温为21℃、全年舒适期超9个月、负氧离子浓度达2.8万个/立方厘米等核心数据,为“21℃的安顺”城市IP提供科学背书。

气候舒适度量化分析。基于气象数据,气象部门分析得出:安顺夏季人体舒适度指数适宜日数占比99.9%、旅游气候指数适宜日数占比83.3%、度假气候指数适宜日数占比79.8%。同时,安顺年日照时数在1110至1350小时之间,紫外线辐射低,光照条件适宜;年平均风速1.4至3米/秒,夏季平均风速仅为2.1米/秒,微风拂面,凉爽舒适;空气中负氧离子数含量为2.8万个/立方厘米,是天然的“大氧吧”;夏季降水集中期湿度在60%至70%之间,且90%的降水集中在夜间,雨后“天然空调”效应又让白天天气变得凉爽。这些,从科学的角度验证了“21℃”的体感优势,强化了城市IP说服力。

全力打造“21℃的城市”气候品牌矩阵

安顺气象部门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持续围绕21℃凉爽气候做文章、塑品牌,全力打造“21℃的城市”气候品牌矩阵。

安顺国家基本气象站

2023年以来,安顺成功创建“避暑旅游目的地”气候生态品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地级市。气象部门聚焦气象赋能、托举安顺“21℃的城市”名片火爆出圈,“黄果树下·凉爽安顺”进一步在全国打响,“冬去三亚·夏到安顺”成为旅居新风尚。

在黄果树景区为游客提供旅游气象服务

在气象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下,安顺还成功获评“避暑旅游优选地”“避暑消夏好去处(黄果树、虹山湖、天龙屯堡)”等气象品牌。同时,镇宁蜂糖李、关岭板贵花椒成功入选“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

2024年8月,安顺成功申办全国第二届气象旅游发展大会,充分运用大会成果,通过深挖气候优势、大力营销凉爽气候,安顺成为全国首批气候康养典型试点城市。

第十九届省旅发大会现场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推介凉爽气候、避暑旅居,安顺不遗余力,气象部门积极作为。第十九届省旅发大会邀请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解读安顺“21℃”气候密码;市领导率队参加2025避暑气候旅游发展大会,推介“21℃的城市·安顺避暑旅游气候优势”;市气象局也多次参加全市文旅省外推介活动,深度解读安顺“21℃”独特的避暑气候。

深化旅游气象服务 让游客放心出行

在凉爽舒适的气候加持下,八方游客大量涌入安顺。旺盛的旅游需求,让旅游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精细的气象服务成为护航旅游安全的关键一环。

安顺气象部门建成立体监测网络,科学掌控风云变幻。目前建成自动气象站41套、单雨量自动气象站2套,地面气象站平均站间距缩小至7.5公里;建成安顺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关岭X波段天气雷达、紫云地基垂直遥感监测系统(含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普定风廓线雷达,雷达监测覆盖率达92%;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探测设备,实现所有要素全部自动化监测……这些,使得强对流和暴雨预警信号提前量分别达127、177分钟。2025年对普定县雷雨强风、黄果树冰雹等天气的预警,均有效避免游客安全事故。

安顺S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

同时,加强景区精细化预警服务。气象部门在黄果树瀑布周边5公里内布设6个气象站,为景区量身定制了负氧离子监测站,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并通过“安旅通”平台自动推送景区天气预报及观瀑指数,帮助游客规划最佳游览时段。此外,利用智慧公交站台、民宿气象智能服务平台等场景化应用,提供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实时数据,方便游客借此规划行程,让游客放心出行、畅快体验。

 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 

推动气候生态价值转化

气象旅游发展的成效与前景,取决于气候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与价值实现。

安顺气象部门聚焦“气象+”,持续释放气象数据要素价值,使安顺优质的气候、生态资源在旅游领域获得更高的产品价值。

在气候赋能业态创新方面,安顺以气象数据赋能,开发“气象+避暑”产品线,依托凉爽气候推出“夏夜经济”,避暑旅居游持续火爆;在虹山湖、娄湖等“海绵公园”布局康养步道、生态民宿,吸引“候鸟游客”购房旅居,助推康养旅游稳定提升。

在气象融入旅游新业态方面,今年8月省气象学会发布气候康养与避暑旅游线路,我市成功纳入“黔中凉韵·喀斯特山水避暑环线”和“黔南凉途·秘境寻踪线”两条线路,必将进一步助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安顺气象部门正结合气象数据,挖掘气象景观资源,开发黄果树“观彩虹”、格凸河“观神光”、坝陵河“观云海”等特色气象景观路线,将气候现象转化为旅游吸引力。

普屯坝云海 □徐良军 摄

在避暑经济产业链拉动下,安顺旅游、房产、消费市场渐入佳境。2024年安顺全年外销商品房4319套,同比增长41%;民宿入住率达100%,过夜游客同比增15.96%。今年上半年,全市旅游人数、过夜游客分别达到3280.84万、286.37万,分别增长12.2%、12%,旅游总收入320.83亿元,增长11.5%。

下一步,安顺气象部门将牢牢把握多重角色定位,聚焦“两城三基地”建设,推动《安顺市气象防灾减灾管理办法》《安顺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办法》立法,《“21℃的城市”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方案》实施等加持赋能,通过对安全兜底、IP增值、科技赋能和生态优化的四重气象赋能,将安顺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开展“气象数据要素×”行动,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断健全旅游气象业务服务体系,将“21℃的城市”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旅游价值,实现气象从“幕后数据”到“IP引擎”不断跨越,助推气候旅游、气候康养、气候旅居等产业深度融合,为推动安顺“凉资源”向“热产业”全方位跃迁,提升安顺“世界级避暑目的地”核心竞争力持续贡献气象智慧和力量。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学思


责任编辑:陈亮 校对 梁惠焜 二审 康馨月 三审 徐昕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