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 检察公益诉讼保驾护航 “蜂糖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25-10-16 17:12:17    来源: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      

  每年六七月,镇宁南部片区,漫山遍野的蜂糖李挂满枝头,圆润饱满的果实映衬着青山绿水,成为镇宁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作为镇宁农业发展的“拳头产品”,“镇宁蜂糖李”于2017年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认证,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2年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目前,其种植面积稳定在22.01万亩,年产量达6.9万吨,产值突破34.2亿元,带动1.37万余户6万余人增收,既是当地农民增收的“希望果实”,更是地方名片。

召开公开听证会

  然而,这份源于镇宁大山的“甜蜜”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市场上流通产品真假难辨,品牌权益受侵。

  近年来,镇宁自治县聚焦“镇宁蜂糖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充分发挥公益诉讼职能,织密协同网、筑牢安全线、激活监督链,让“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部分蜂糖李种植户没做农残检测就开具合格证,通过‘黔货出山·镇宁节点仓’卖到外地。”2024年1月,“益心为公”志愿者的一条线索引起了镇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的关注。

检察机关实地走访种植户

  “若流入市场的‘镇宁蜂糖李’质量出问题,不仅砸了品牌,更伤了消费者的心。”接到线索后,该院迅速行动,办案检察官联合志愿者深入核心种植区,走访种植企业、合作社和“黔货出山·镇宁节点仓”,了解到部分种植主体为追求出货效率,存在未依法检测、违规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销售的行为。

  为有效维护“镇宁蜂糖李”品牌声誉,2024年5月,该院迅速启动公益诉讼程序,并邀请农业农村部门、人大代表、志愿者及行业协会代表等举行蜂糖李产业质量安全听证会,向主管部门制发检察建议明确整改方向,推动乡镇政府协同履职落实监管责任。

检察机关实地走访交易市场

  “我们将按照法律规定和建议内容,加强与乡镇、协会的沟通联系,加派专业技术人员到蜂糖李种植基地进行指导,努力做到蜂糖李等名特优农产品实现带证流通。”在收到检察建议后,该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一举措,让检察监督的“我管”有效转化为行政履职的“都管”,既保障了地理标志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为“镇宁蜂糖李”品牌声誉筑牢了“防护网”。

  在此基础上,镇宁自治县精准施策,制定《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地方名特优新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推出涵盖农残检测、带证上市等内容的“十条保护措施”,为蜂糖李产业划定“安全红线”,以制度保障产业行稳致远。

开展“回头看”行动

  同时,在硬件支撑上,该县核心乡镇增设快检实验室与服务点,配备12名专业检测员,督促14家生产主体完成89批次农残检测,开具13852张附有追溯码的达标合格证,实现“每颗果子可溯源”。

  在渠道监管上,推动“黔货出山·镇宁节点仓”落实网络直销“线下线上双亮证”,累计亮证690余张,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安全可控。

  为防止问题反弹,镇宁自治县构建“监督闭环”,邀请“益心为公”志愿者开展“回头看”行动,深入种植企业、网络电商,实地查验“接单、检测、承诺达标合格证开具、亮证”全流程质量管控情况。

  如今,镇宁蜂糖李年产值突破34亿元,品牌溢价率提升25%,不仅成为县域特色产业的“领头羊”,更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甜蜜引擎”。未来,镇宁自治县将持续以公益诉讼为抓手,为“金字招牌”保驾护航,让蜂糖李产业结出更多“致富果”。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黎潇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