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为官不易”成为一种常态

2014-08-20 16:45:10    来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道路犹如大海行舟,如何选择正确道路走好、走实,不偏不离,取决于航标的定位,定位不准,就会偏离方向,越走越远。如今,一些“为官者”纪律坚持不到位,守不住清贫,底线定位不准,一批省部级高官落马,他们脱离群众,与群众要求背道而行,最终只能行之必果。只有让“为官不易”成为一种常态,为官者才会修其身、行其道,思民苦、解民困,才会把群众当亲人、把群众的事当家事,才会随时校准为官之道。既然是常态就要常抓,只有常抓不懈,才能随时除去污垢。

  以往为什么不提“为官不易”,不提官难当呢?而在提出反对“四风”、出台八项规定、六条禁令等规定后,很多官员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因为,对于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更高、作风要求更严,各种待遇的随之取消,有的“为官者”感到工作、生活上的不适,就像得了一场病,一时间难以治愈,直指一些官员“痛处”,于是“精神状态”就不好了,觉得辛辛苦苦的干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情绪低迷、精神缺钙、心浮气躁,以往的“敢干担当”变为“不敢担当”,以往的“勇气”变为“无趣”,以往的“有为”变为“无为”。

  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党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同志在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强调:“遵守规矩不明无所作为,‘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现实如此,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上出现了问题,道出了某些官员思想认识、理想信念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凸显了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上的淡薄。八项规定、反对“四风”、六条禁令等规定的出台,只能是说让为官者进一步规范行为,懂得规矩,让官员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就是权力回归本位,权力回归于民。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老百姓对生活幸福指数要求越来越高、期盼值也就越来越高,虽说我国经济迅速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和矛盾突出期,以往容易的、皆大欢喜的事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不是难啃就是困难重重,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表现更为突出,越是发展速度越快,矛盾就更加突显。由于制度的不健全、群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社会舆论等客观因素存在,决定了基层在执行政策上的不易等等。在城镇化建设中征地拆迁、拆违控违,因为少部分群众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现“抢种抢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带来工作推进难度加大,由于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造成老百姓的错位认识,导致上访、信访、矛盾纠纷不断增多,另外,“一票否绝”事项过多、过难,动不动就问责。基层直接面对群众,执行政策关乎民生,改革谈何容易,这对于为官者来说,不仅是“考验”,也是“考试”,因此,“为官不易”永远在路上。

  “为官不易”众而有知。官不好当,才正常,只有为官不易,老百姓生活才会更加容易,不能因为“为官不易”,而“为官不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服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说明为官者乃要为民做主,要用手中“权力”为民伸张正义、为民扶贫解困、为民谋福祉,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这幅对联表达对官员的期待。

  “为官不易”更需“有所作为”,“难”与“易”,“为”与“不为”,不仅体现为官者综合素质、思想境界、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更折射出体制机制下的“为”与“不为”,只有加强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解决为官者的自己能力问题,理顺体制体制,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积累新知识、新经验,规范行为、懂得规矩,为民掌好权、用好权,为官才好做,为官才有所作为,民众才生敬意。  (鲍正峰)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