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武乡:接力长征精神扬鞭奋进

2016-06-15 08:58:52    来源:   安顺日报      

  西秀区的杨武乡,四面尽是环绕的绵绵青山,中间有着几千人居住的屯堡大寨子,在寨子与山之间,便是空旷的田坝,大屯河的河水蜿蜒其中,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6月14日,步行在大屯河畔的石板桥上,原乡党委副书记潘荣超告诉记者,这座石桥原名鱼良坝桥,80年前红军长征进入杨武,走的就是这座桥,乡里的群众为了纪念红军,便把这座桥改名为红军桥;如今的红军桥已不见当年的模样,桥面经过硬化,桥的两侧建起护栏,不仅可供人同行,还是乡里面稻田灌溉设施的一部分,但行走于此,潘荣超依旧会触景生情。

  “当年,经过杨武的是红军三、五军团部队大部,部队先后经长寨(今长顺)县的摆纪哨、鼠场、安乐堡而进入安顺县境的水泥冲,然后沿鱼良坝进入杨武,有的还在杨武驻扎,指挥部设在杨武大寨的孙泽民家。当时场坝上段凤奎等人因不了解红军而躲出去了。红军杀了段家的一头猪,红军走后,段家人回来发现堂屋里堆了三石多谷子。还留下一张字条,上面写道:‘没经过同意杀了你家一头猪,很对不起,用这些谷子赔偿。’红军的秋毫无犯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人们也自愿的高喊起了‘欢迎红军’的口号。”潘荣超说,红军在杨武虽是短短两天,但为这里留下了永久的记忆。“红军在杨武包括双堡、鸡场等地,基本没有军事行动,而是进行了大量的政治宣传活动。在杨武,首先是书写标语宣传政治主张,写下了‘实行耕者有其田’、‘取消一切捐款’、‘打倒土豪劣绅’等等内容的标语,接着打开了张、杨、李、鲍等几家地主的粮仓,搬出粮食分给穷人。”

  在潘荣超讲述中,还有一位自告奋勇为红军当向导的“叫叫老王”。此人有一薄技,即用铁皮做成哨子在赶场天设摊出售,因杨武当地把哨子称为“叫叫”,故人们称他为“叫叫老王”。“叫叫老王”领着红军先头部队走到马草冲时,被一个叫杨银宝的乡丁打来的冷枪击中,当场牺牲。

  在杨武与长顺县安乐堡交界处的水泥冲寨子里,长眠着一位名叫“王明光”的小红军战士。当时正生着病的王明光和陈伦辉,因跟不上部队,便流落在了水泥冲, 得到了村民的掩护。王明光患严重的痢疾,村民穆刘氏收留了他,并给他治病两个多月,终因病情严重,无法挽回其生命。陈伦辉被农民刘金生的母亲收留下来,与刘金生结为兄弟。后来陈伦辉外出学习木匠手艺,并在杨武的小市梅村定居,解放后,陈伦辉还担任了市梅大队党支部书记,致力于家乡的建设,直到1979年去世。

  ……

  一段段红军长征进入杨武时留下的足迹和故事,成为了杨武人民缅怀先烈、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曾经红军踏过的土地,如今已是日新月异,在杨武乡平田村,一公里多长的街道平坦宽阔,街道两旁,一幢幢农家屋舍飞檐翘角、门窗雕花,既保存着杨武乡的风情,又体现出百姓生活的安逸;在大屯河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农户通过种植金刺梨、头花蓼、脆红李、布朗李、楠竹的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均年收益可达6842元,是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的6倍。

  今天的杨武乡,从干部到群众、从政风到民风、从思想观念到工作作风都因接力长征精神,而发生着深刻变化;乡里的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产业升级、旅游经济等各项发展,也伴随红军精神的世代相传,变得更加红火。(安顺日报记者 李铠 唐琪)

 

责任编辑:毛丽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