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初夏的安顺,绿色产业遍野,欣欣向荣。
大黑村四在农家
5月19日,2017年安顺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对前一阶段全市创建工作的成绩进行大阅兵、大展示。
市领导分别率两路观摩队伍,同时奔赴西秀区,走乡村、进村寨,看成效、找不足、学经验、谋发展。
四年前,我市发起了一场关乎上百万农民福祉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着力推进脱贫攻坚、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这场创建活动的战果如何?推进脱贫攻坚的成效怎样?
走进一个个“美丽乡村”,参加观摩的代表们惊喜地发现:穷村变美了,荒山变绿了,农民变富了,村民们更文明了,安顺美丽乡村处处是“百姓福、生态美”的喜人景象。
大黑村的环境变美了
改善环境,让美丽乡村更宜居
晴空气爽,夏风悠悠。从安顺城区出发,第一观摩组前往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示范点西秀区刘官乡大黑村,汽车顺着山间的乡村公路缓缓前进,一路上,大棚蔬菜、经果林、银白的金刺梨花、美丽的荷塘、烟草地膜随处可见。
约1小时后,汽车在大黑村村门前停下,“绿水绕新村富裕农家,青山临古寨锦绣黑土”一幅大黑村的进寨对联,足以引发人们对这个小村庄无限的向往。走进村子发现,不管是村民居住的民房,还是供游客留宿的小客栈,房屋错落有致,富有特色,更重要的是,不管走在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
大黑村种植园
谁也无法想象,四年前,这里村舍建设还不规范,生活垃圾随处仍,一下雨满地泥泞,“脏·乱·差”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短短的四年时间,大黑村美丽乡村的美从何来?如何从一个“脏·乱·差”穷村变成一个干净整洁的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示范村。
此心安处,才是家乡,古往今来,安居都是乐业的第一前提。大黑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放在首位,把提升村民生活品质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多种方式推进旧村改造,全心协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四年间,大黑村在借助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契机,在坚决保护生态的同时,村支两委整合项目共200个,整合项目资金800万元,对村庄道路,水利等各种基础设施进行打造,治理了河道,荷塘,修建观光步道,景山公园,让整个村庄在外形与内涵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黑村的规划尽可能地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的山体和溪流,延续村庄原来的布局和肌理,让村居与美丽的邢江河美景相融合。”大黑村村支书李承亮介绍,为了增加村民的邻里感和归属感,建筑融合了屯堡文化的元素,尽可能地体现村庄原有风貌。
“大黑村的客栈打造的非常有特色,很有味道,值得学习和借鉴。”观摩团一位代表有感而发。
蝶变中的大黑村只是安顺美丽乡村创建的冰山一角,折射出的是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对村民居住环境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四年的创建活动,在全市已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格局,成功打造了桃子村、滑石哨村、浪唐村等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典型样板。
葡萄种植园
做强产业,给农民致富添活力
看完村居,看产业。在现场解说员的带领下,观摩团来到大黑村的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口的一片“开心农场”,地里新栽的蔬菜冒着新绿,葡萄园里葡萄挂着新果,桃园里的桃子成熟在即。
四年前,大黑村曾是一个省级二类贫困村,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全村没有一条硬化是道路,更没有一个创业的项目。
要致富,必须兴产业,而产业扶贫最深的动力是改革。
在改革创新中,大黑村采取“村社合一”的发展模式,让更多贫困户参与,更多村级集体经济增长。
“我家农庄”----认种地,是大黑村推出的“菜单+认种+扶贫”的创新扶贫模式,村支两委组织村民把土地平整出来,用木栏隔成了几十个“小菜园”,认种的土地以份为单位,每亩划为十份,每份60平方米,市民以每年500元的价格认种,村里为认种的市民提供蔬菜种子、农具,帮助认种者将蔬菜种好,让他们体验农耕的同时获得成果收益。
另外,在农庄旁边,他们还精心打造了“我家农庄”的配套设施:山地开放式自主烹饪场地----“我家厨房”,在这里,游客可以自带食品,也可以到村里的采摘园和活鸡喂养园区购买新鲜的食材制作食物。
大黑村土灶
“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游客能充分体验农耕乐趣的同时,也能达到帮扶村里贫困户脱贫”李承亮介绍说。
目前,大黑村“菜单式”精准扶贫菜地认种的81块土地,直接带动贫困户27户88人,直接聘用贫困户用工5人。
“结合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大黑村把农民与产业捆绑在一起,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观摩团一位代表介绍说。
为了推行多元化产业发展,大黑村还推行农旅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动员农户将自己的房屋按农村客栈的要求打造,结合村里的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在村里建起了避暑山庄。2016年的夏天,该村游客接待量为3万人次,提高了农民收入。
美而不富不为美。产业是农场发展的基础,是吸引群众参与共建美丽乡村的动力,农场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中,安顺始终考虑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在创建过程中,安顺市将继续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持续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进农村“三权”促“三变”改革,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观摩人员观看村民编竹篮
深挖人文,为美丽乡村延内涵
观摩团第二组第一站,首先来到了西秀区旧州镇文星村。
文星村屯堡古城
石砖、石瓦、石板房、石头街,走进这个充满屯堡风情的美丽乡村,仿佛穿越到600年前那个有故事的屯堡世界。
如果把美丽乡村比喻成一位温婉的江南少女,那么美景是她俏丽的外貌,文化就是她高贵的灵魂。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寻觅安顺美丽乡村古老文化故事,成为安顺市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的一环。
基于此,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在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让农民过上高品质现代化生活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乡村的历史文脉和自然景观,保持鲜明的乡村特色、独有的文明传统。
位于文星村的屯堡古城建设项目,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是生态移民和商业旅游开发的结合点,为拥有无数美誉的旧州增加了新的旅游地标。
屯堡古城的美丽乡村建设
走进古城,观摩的代表首先被广场上两个巨大的浮雕地戏面具深深吸引,这个地雕造型不一,体积相同,有238立方米。据介绍,目前正在申请吉尼斯纪录。
在观摩会现场,可听到屯堡嬢嬢们的悠扬歌声,讲述着古老的屯堡故事;看到古城回廊两侧随处挂着关于“中国梦”的主题灯笼,横梁上贴着屯堡方言的介绍,古墙上的摄影作品;看到勤劳的屯堡百姓坐在石阶上认真地纳着鞋底、绣着绣品,在广场上进行着精彩的“地戏”表演,展示了屯堡文化的同时,也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和谐之美。
广场上精彩的地戏表演
现场的观摩代表们深切地感受到了屯堡人民这份热情洋溢地欢迎,这份幸福感,正是源于文星村深挖屯堡历史文化,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老百姓找到了幸福路径。
另外,在古城的街道绿化区,这里精心设置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区域,以接地气、贴民心的方式引导村民讲道德、守道德、崇道德。
正在进行刺绣的屯堡嬢嬢
“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屯堡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延伸了乡村的文化内涵,借此大力开发旅游文化产品,在把文星村打造成为‘文创基地’、‘文创产业园’的同时,切实帮助生态扶贫搬迁的贫困农户就近、就地实现就业,带动村民致富,真正实现搬得出、留得住、住得下、实现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据现场的解说员胡芳丽介绍说。
观摩人员品屯堡的味道
随着像文星村、鲍屯村、高荡村、本寨村等一批批依据山川地形、日月风水、文化取向而布局的村落得以保全,随着一批批饱含醇厚历史文化,写满故事的古村落得以修复……安顺的美丽乡村,真正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味道。
美丽乡村的屯堡嬢嬢欢迎您
安顺的乡村之美,在于山野之间的天然美,在于产业富民的生活美,更在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真诚的质朴美。鸡犬相闻、邻里相助、山水相宜,这才是美丽乡村最真实的流露。在崭新的历史节点上,勤劳质朴的安顺百姓相互携手,于美丽乡村建设热潮扬帆起航,共享同一片碧水与蓝天。(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实习生 胡典/文 张韬 卢维 薛峰 陈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