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岭自治县永宁镇中心村有一位老支书,从1983年至今,先后承包荒山荒坡1500余亩开展植树造林,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开展多种经营。其所组建的民兵造林专业队,就是民兵造林 “关岭模式”的雏形。
这位老支书名叫孔庆林,今年已经66岁。尽管年事已高,但老支书孔庆林依然倾情绿色志不移,一心扎根在村里的林业工作中。
由于家境贫寒,孔庆林从小就练就了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格。他当过八年的伐林施工员,带过近20个工队。伐木是一个技术难度高,危险性大,特别费力的工作。他和施工队员一起每天早出晚归,吃住在深山。有一次,孔庆林身患重感冒,高烧达39度以上,大家都劝他回家治疗,当时正值伐木制材的关键阶段,他带着的是一个新组建的施工队。他害怕工人们不熟悉情况会出问题,就坚持不离开,结果使病情拖了一个月都没痊愈。事后有人问他:“庆林,你不要命了,那么拼命为了啥?”孔庆林听了后淡然一笑说:“头痛还能要了人的命?我还年轻,不要紧。”
依法伐木,有序补植补种,是林区更新换代的过程。但村民们由于对森林资源保护意识不强,加上资金不足,所以种植树木的积极性不高。孔庆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毅然出资垫钱开展植树造林。当了支书,不仅没有捞到啥好处,还要垫钱种树,家里人十分不理解,竭力阻止他“乱花钱”。面对这种情况,孔庆林向家人耐心解释:“植树造林是国家的政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孙的好事情。我们现在花点钱吃点小亏,就可以向大家宣传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性,让大家都行动起来,保护好我们的森林资源,子孙后代会感谢我们的。”他最后说服了家人,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孔庆林查看苗木长势
据不完全统计,从1983年至今,孔庆林先后共承包了1500余亩荒山荒坡开展植树造林,除了种植其本地适宜树种杉木外,还种植了晚秋黄梨、樱桃、桃子、李子等品种。作为村支书,孔庆林耐心做村民们的思想工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发展种植和养殖产业,开展多种经营同时,号召村民在农闲时参加县里、镇里的造林工程。
植树造林,三分种,七分管。孔庆林不仅大力种树,还认真护林。每天坚持将管辖区林木都要巡查一遍,走七八个小时山路是常有的事,最多的时候步行了六七十里,从身强力壮坚持到现在年过花甲。他的艰辛付出,换来的成果是他的管辖区内的林木没有发生过乱砍滥伐、毁林开荒和森林火灾事故。
无论是在造林还是护林的工作中,孔庆林凡事都很“较真”。在造林整地时,要用木棍对每一个坑穴的间距、大小、深浅进行比量,从不马虎,这样一干就是20余年。在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的启动后,孔庆林主动请缨,收拾行装,住进造林工地,顶风耐寒,一个人负责两三个工队的现场管理。
好几次,看到种植的树木发生了病虫害,孔庆林不顾自身已年过半百,背起喷雾器,对着树木一棵一棵地喷药,前前后后坚持喷药40多天,才使苗木幸免于难。
如今,孔庆林早年种下的树木,已成为葱葱郁郁的绿荫。面对当地脆弱的生态,老支书倾情绿色志不移,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怀揣一颗对林业事业不改的初心,谋划着中心村生态建设的美好蓝图。(安顺日报社记者 古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