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定县猴场乡森林覆盖率从1999年的33.6%提升到2016年的67.6%,是普定县森林覆盖率最高、增长最快的乡镇。骄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猴场乡林业工作者胡俊18年的艰辛和付出。
1998年,胡俊从贵州林校经济林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猴场乡林业站,从此,他就与森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刚参加工作的胡俊,心中对林业工作有着一把火,一把“种一片,保一片,留给儿孙福无限”的热情之火。然而现实却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当时,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高,对荒山造林积极性不高,很多人只知道开荒造地。听说他要造林,所有人都不理解。原本想大干一场的他,碰到了工作中的第一个坎。
但群众的不理解没有浇灭胡俊心中的那一把火,他顶住了所有压力,开启了猴场乡耕地换荒山造林的破冰之旅。1999年初,他用自己的十亩责任地兑换了50亩草山,自购柳杉苗种植。
2000年,普定县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猴场乡有1138亩的造林任务。群众难以接受要把赖以生存的土地用来栽树,为了说服群众,胡俊没日没夜地深入村组挨家挨户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自己花钱买了糖、烟、花生、瓜子,召集村民开院落会,给他们讲国家政策,讲退耕的好处。这院落会一开就是15天,花了胡俊500余元,而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245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村民们被胡俊说服了,同意退耕还林。于是在第一轮退耕还林中,猴场乡成为普定县完成任务最快、质量最高的乡镇。当年种下的小树苗,如今,已经变成了葱葱郁郁的林海,逐渐凸显出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我们村那片3000余亩的退耕地,是2003年胡俊连续十余天做群众工作,并陪同栽种的结果。现在这片林每年每株增长5角钱,一年就可以增加25万余元”。大地村支书史洪先向猴场乡党委政府汇报工作时如是说道。
谈起植树造林带来的生态效益,猴场乡仙马村原村主任途文江告诉记者,“2002年冬季,胡俊带着我们在双麻窝一带的荒山种下了2000余亩树苗。记得当时下着雪,村民劝他下山,他却挥着锄头和群众们种树到天黑,中午与村民们一道吃洋芋充饥。在他的带动下,想提前收工的村民也不好意思下山。今天我们饮水得到充分的保障,离不开这2000余亩森林的功劳啊!”
截至目前,猴场乡退耕地造林119225亩,荒山造林36512亩;核桃种植面积省市县已经检查验收合格的有33738亩,省集团帮扶项目经果林种植15000亩。
造林难,护林更难。森林病虫害、乱砍滥伐和森林火灾是毁坏森林的三大杀手。为了管护好森林,胡俊几乎与所有的节假日无缘。春节、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是祭祀、上山游玩的重要时段,更是森林火灾高发时段。这些节假日中,胡俊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日夜不停地坚守在岗位上。这让家人难免有埋怨,不是怪他缺席家里的活动,而是埋怨他太卖命不顾自身安危。
2010年的大年三十,胡俊到林区巡逻至中午,因又饥又饿,就喝了几口溪水充饥,没想到当晚一直高烧不退。第二天是大年初一,妻子将他送到4公里多外的乡卫生院输液,但刚输到四分之三的时候,接到一个护林员的电话说有几个外地人在虎独山一带挖树根。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拔掉针头,步行直奔虎独山而去,劝退了正准备挖红豆杉的外地人。当他下山时,天都黑了。
胡俊扎根林业事业的干劲,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想为他换一个工作岗位,但是被他却婉言拒绝了,他说:“我是林校培养的,我的工作就应该在林区,为猴场的林业事业献身是我最大的理想。”(安顺日报社古宇 实习记者 徐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