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9点半,记者从大营镇步行出发,在经历了两小时的翻山越岭之后,来到了金龙村大龙村组的山顶入口。从山上俯视,整个村寨坐落在四面环山的山谷中,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青山绿草之间格外的显眼。红旗所在的地方也就是记者今天的目的地——大龙小学,这是一所由4名老师、5个班级、75名学生组成的乡村小学。
位于金龙村的大龙小学
顺着蜿蜒盘旋的通组水泥路走入村寨,阵阵欢笑声传入耳中。闻声寻去,记者找到了大龙小学,这里也是那些笑声的来源地。走进学校,孩子们三五成群有的在跳橡皮筋,有的在操场上追逐玩耍,还有的正在水池边洗刷餐具。记者询问得知孩子们刚刚吃过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现在是他们的午间休息时间。对于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孩子们给出了好评“梁老师做的饭菜,好吃!”。
正当记者与孩子闲聊之时,从食堂里走出一位衣着简谱,手里端着碗筷的老人家。孩子们见老人出来,立马围了上去,有的牵着老人的手,有的扯着老人的衣角,有的则躲在了老人的身后,好奇的看着我。通过相互自我介绍,记者得知这位老人正是孩子们口中所说的梁老师(梁永兴),而老人在得知我此行的目的后也表示很欢迎。“孩子们吃完了在操场玩一会儿就去教室休息一下啊,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在招呼玩孩子们后,梁老师将我邀到食堂里坐着休息。食堂不大,20平米左右,但收拾得很整齐干净。记者发现,在食堂的一面墙上装订着一个碗柜,碗柜的每一个格子旁都写着一个名字,孩子们将用过的餐具洗净后对照名字的位置放入其中。
孩子们在校园操场自由快乐的玩耍
“你能来我们这么偏远的地方,真是不容易。特别是能来看这里的孩子。”梁永兴告诉记者,在过去几年里,每年都会有外面的年轻教师到这里的来支教,因为生活条件艰苦,一直没有人愿意留在这里为孩子们教书。话音至此,梁老师的声音变得有些哽咽了,他说:“他们走了,可怜了这些孩子,孩子们对学习都十分热爱,特别渴望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我已经60岁了,今天还能站在这讲台之上,一是受老友唐光明(唐光明:现大龙小学的校方负责人)请求,但更重要的是放不下孩子们。”
梁永兴原本是学医的,1976年,为了照顾家庭,选择了到村寨里教师。当时按照相关要求,在每一个自然村寨都要有一个跟读班,梁老师也因此留在了大龙小学教书。那时国家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学生一年的学费是10元,在当时对很多家庭而言都是难以支付的。为了能让孩子们上学,梁老师拿出了自己多年的存款600元,并以自己每个月21元的工资做担保,借了1500元的高利贷,每月仅利息都要75元。当时,尽管是背负了如此重的经济压力,梁老师仍然无怨无悔,他说:“70年代,在农村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在孩子们和家长眼中能识字,有知识,足以称得上光宗耀祖了。”
三年后,为了补还上当初的贷款,减轻家庭负担。在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成长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梁老师又干回了老本行——行医。
课间休息,梁永兴在教室里与孩子们聊天
1986年,随着城市条件的逐步提升,乡村教师资源严重流失。村里学校遭逢了“大劫”,学生面临停课危机。而这时的梁永兴,家庭也相对稳定了,自己的孩子也长大独立了,自食其力已经没有问题了。在得知学校情况后,梁永兴义无反顾的回到了学校,再一次从“梁医生”变回了“梁老师”。他说:“孩子是改变这里贫穷的关键,更是祖国的未来。不能让孩子一辈子就困死在了这大山之中。”这次梁永兴,在大龙小学一干就是25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农村学生。直到2011年,梁永兴在医院检查时,查出换上了脑梗。2012年,梁永兴申请了病退,又一次离开了讲台。
尽管申请了病退,离开了学校,梁永兴还是时常到学校去走走看看。听听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看看孩子们天真无暇的笑脸,摸摸那张自己曾经站过的讲台。2017年,梁永兴接到了老友唐光明的请求。“永兴,你能不能再坚持一下。学校缺老师,现在差不多一个人快顶两个班的课了。”“可以,没问题。吃药调理已经好很多了。”为了孩子,梁永兴再一次走进了校园,站上了讲堂,翻开了课本,拿起了粉笔。他说:“无论如何都不能够让孩子们丢了教育。”
梁永兴在准备上课的教学内容
课间休息时,梁永兴拖着疲惫消瘦的身体行走在校园的操场上,走到校园花坛边坐一坐喘着粗气点上一支烟稍作休息,习惯性的清理着手指指纹缝中的粉笔灰。孩子们也喜欢在这时候围绕在他的身边跟他说笑,时不时的还会有学生过来向他打打同学的“小报告”;他总是用温柔的语调,悉心的教导孩子们,轻轻的抚摸他们的小脑瓜。记者问:“41年的光阴,扎根在这大山之中。三返讲台,自己有过后悔和遗憾吗?”梁永兴回答说:“人的一生总是会遇到不同的岔路口,面对很多的选择。但人若有一分光,就应该发出一分热。”
大山之中,贫瘠之地。有人会离去,也有人在坚守。追求不同,选择不同。在教师岗位上,无私奉献这么多年,梁永兴对孩子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同学们,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学校里读书,一定要好好努力。”梁永兴选择了用自己的坚守和付出,让更多的孩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扶贫先扶志,在贵州决战决胜平困的今天,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扶贫“造血”的重要保障,值得广大教师为之去努力和奉献。(多彩贵州网记者 林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