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汗水精铸人生
——记“中国铸造大工匠”陈小林
陈小林在工作中 童鹤龄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默默坚守在中国的大三线,从事着中国国防基础产业,用青春和汗水诠释了航空人‘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宿愿。陈小林27年坚守在铸造生产一线,殚精竭虑,技术攻关,设备改进,他用智慧和汗水成功浇铸了不可计数的重点型号产品,让形态各异的铸件装进了战鹰的身体,翱翔蓝天!”
中国铸造大工匠颁奖辞 刘运伟摄
首届“中国铸造大工匠”组委会给予陈小林的颁奖辞
2017年6月13日,第十五届中国国国际铸造博览会,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压铸工业展览会颁奖及招待晚会在上海新国际展览中心N3号馆隆重举行,来自全球铸造行业的800多名业内精英齐聚一堂。中国铸造大工匠的结果揭晓成为晚会中亮点中的亮点。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铸钛分厂铸钛班班长、高级技师陈小林等5位中国铸造大工匠获奖者走上颁奖台时,全场爆发出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陈小林同时入选中国铸造博物馆名人堂。
铸造行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承担着“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为在全行业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中国铸造协会特举办2017“兴业杯”中国首届铸造大工匠评选。经过层层推荐筛选和中国铸造协会评审组到安吉精铸公司候选人陈小林进行实地考核,陈小林作为唯一的中国军工企业员工,与全国其他4名铸造工人荣获此殊荣。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熔炼 他成为铸造精品的能手
铸造,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学科,数千年来,无数的铸工铁匠在这炽热高温交织中献身付出。他们,俯下身,造型制壳,阴阳五行;仰首望,红水奔流,火花四溅。时至今日,古老传统的铸造场景已被明亮的厂房和成排的现代化设备所取代,传统铸造已然华丽转身,现代化的铸造仍然需要的掌控高科技的守望者。在中国三线地区的贵州安顺大山里,有一个航空精密铸造企业,这是一个中国乃至世界上“稀有”航空精密铸造企业,50年里两代铸造工匠用他们的身躯、双手和心血构建起中国航空航天的“三精”(精铸产品、精铸精神、精铸文化)。“三精”,可谓人间的精气神,它也精铸出一个充满精细化正能量的工匠,他在铸钛炉前坚守了27年,他就是贵州安吉航空精密铸造公司铸钛分厂铸钛班班长陈小林。
陈小林是三线建设第二代航空人铸造人,子承父业的他27年前从学校毕业,就回到安吉精铸公司,成为了贵州安顺大山里军工企业的一名铸造工。27年来,他将冰冷的钛锭熔成液体,又让滚烫的液体铸成形态各异的航空航天精密铸件,这些精密铸件通过后期精雕细琢成各种部件,最终装进飞机、火箭、导弹上,腾飞直插云霄,翱翔长空蓝天。
作为航空钛合金铸造领域的工匠,陈小林参与了安吉精铸承担的所有重点型号飞机、火箭和发动机铸件的研制和生产。而作为公司的一级危险点的技术质量安全的把关人,他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熔炼”,带领他的班组铸造了连续11年安全零事故的精密“铸件”。
陈小林与同事在工作中 童鹤龄 摄
铸就了察颜观色的本领 练就了精益求精的绝活
钛是稀有贵金属,而钛合金在熔融状态下很活泼,通常采用真空自耗电弧炉,由于是在全密闭的真空里熔炼,因而熔化过程中很难直接控制,钛合金材料的熔化速度和金属液的过热度只有通过经验进行掌控。陈小林20余年的铸钛炉操作经验,铸就了他察颜观色的独到的本领,铸就出他精益求精的技能,成为一位精铸的高手。凭他的感性,他能准确掌控金属液的温度,通过控制电弧长短就可精确调整融化速度和过热度,以此保证金属液符合要求。这次到上海出席颁奖活动,他是第一次到上海,组织让他接受颁奖后在上海放松两天看看。而然接受颁奖的第二天,他得知班里的真空炉在耍“脾气”,班里的同事驾驭不住,影响了生产,他立即赶到机场买机票赶回贵州,迅速驾驭耍“脾气”的真空炉,让它消停“脾气”规规矩矩出工出力。
陈小林常说,铸钛炉的电弧是最难控制的,由于很难直接观察到电弧状态,电极提升过快会导致熔化失败,而电极提升过慢也会导致金属液温度不够,熔化速度的控制只有通过面前的仪表细心掌控,不同的钛锭必须对应不同的电流值,一个小差池不但可能导致熔化失败,还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正是通过这样细心精准的不断摸索和不断尝试,他的掌控技术更加精益求精,造就了安吉精铸公司钛合金铸造如今的辉煌成就。
不断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优化工艺产品品质提高
铸造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如何高效使用设备都是一次次的创新。陈小林的铸钛班是材料消耗大户,占分厂成本的近六成,降本增效成为重要课题之一。2016年,陈小林掀起了两个行动:坩埚节约行动和消除缺陷行动。
2014年以前,铸钛炉坩埚每月需要更换一个,每年十多个坩埚使用量,公司须投入30余万元不断购买新坩埚。生产中,导致坩埚损坏的大都是电弧击穿漏水,而击穿漏水正是导致设备发生爆炸的重要因素。为此,陈小林不断总结、大胆探索,他与大家及外厂专家进行多次探讨,通过加装稳弧线圈和屏蔽罩,不断细化操作规程,采用阶梯式增加电流的方式保持电弧的稳定。通过一年多的改进和固化,这种操作方法已经普遍用于三台铸钛炉上,并取得显著效果。近两年,三台铸钛炉没有一台因为偏弧导致坩埚击穿报废,为公司节约费用50余万元,同时也将铸钛炉的安全系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016年7月以来,某重点型号产品中介机匣因为内腔支板跑火导致批量报废,造成重大损失。这次,陈小林又扛起了消灭缺陷行动的大旗。经过分析论证,跑火的主要因素为模壳强度不够,在高速离心浇注的过程中出现裂纹而导致金属液泄漏形成跑火,但是模壳强度过高又会造成打箱工序的工作量增加。他和技术室组成的联合小组决定从离心转速和模売焙烧温度着手解决该跑火问题。同事们总是能看到陈小林每次开炉都拿个小本不停地记录着各项数据。经过不断实验和多次修改工艺方案,最终找到了更加合理的速度、温度、强度配置,从而解决了该问题并优化了浇注工艺,使产品合格率得了到大幅度提高。
中国铸造大工匠颁奖仪式 刘运伟摄
心系安全担当总体把控 人人成为创新技术能手
安全是企业生产的生命线。陈小林对安全的重视近乎苛刻,安全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语,对过去发生的安全事故,他时时反省,时时教育,并从发生的“虚惊”事件中吸取经验。2016年,精铸钛二分厂刚刚成立,大炉操作缺乏经验丰富的师傅,然而操作过程中一不留神就可能导致严重事故。陈小林闻讯后,主动请缨,上炉监督操作过程。一次一个工人操作时有些分心,他发现后猛给那工人一掌,将他打醒,并及时按下了急停按钮,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遇到这种情况,陈小林告诫说:“铸钛炉经不起意外,铸钛班的员工更经不起意外。”在他精细化严要求下,每次开炉前,巡查设备情况和循环水情况已成为铸钛班每天的必做功课。水表、气表是否损坏,水管、气管是否泄漏,皮带罩是否松动,罩子是否完整,钢丝绳是否有断股,操作者有没有正确使用劳保用品……每次开炉,他均要求四人参与,两人负责操作,一人负责监督循环水,一人负责总体把控,而负责总体把控的永远只有他一个人。
熔化浇注是铸造过程的重要工序,装盘、焊接、装炉、操作、出炉每个工序都要严谨细致,而且每个工序都关系到安全和质量。大炉班的年轻人都是从擦设备、扫地开始,逐步成长为一个个主操作手。
徒弟陈启勇如今已经是副班长,并且经常提一些好的建议,例如浇注过程改为手动浇注,避免了因为坩埚正位信号误发生而导致气缸提前下降和坩埚发生碰撞,从而造成设备事故的严重后果。
徒弟小张因为性格内向,经常受些委屈。陈小林经常跟他聊天,鼓励他参加班组活动,并手把手教他切割、装盘、清理坩埚。经过他耐心细致的不断教授、不断纠正,直至小张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术,并且成为了班里清理坩埚的高手。
殚精竭虑百炼成钢之星 辛勤耕耘的铸造大工匠
日常工作中,陈小林是个爱钻研的人。长期以来,他认真按照公司“精密”“两严”“五基”“减控编干”等要求开展工作。针对某型号模壳薄弱处容易跑火和涨壳的问题,常规的浇注方式是以沙箱为支撑点,利用角铁、钢板与工装对模壳薄弱处进行加固,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到外力影响,极易使模壳在沙箱中发生轻微的位移,从而使模壳加固处的支撑不能保证加固质量,致使浇注过程中极易发生涨壳、跑火等现象,造成不必要的产品报废。陈小林通过反复比对后,提出利用角铁、钢板、钢筋等工装,通过焊接的方法先对模壳薄弱处进行加固,然后再将模壳放入沙箱中进行定位,有效解决了模壳涨壳、跑火等问题。
为提高铸件的浇注质量,陈小林先后提出了12项合理化建议,为铸件浇注质量的提升殚精竭虑。他也多次先后荣获公司“优秀员工”“安吉之星”、贵州省国防工会“创新能手”、航空工业“优秀班组长”等荣誉,还被聘为贵航职业技能鉴定评委。
陈小林,27年的坚守,他无怨无悔;27年的不断磨练,他“百炼成钢”;27年的辛勤耕耘,终成“中国铸造大工匠”。(顾江 刘运伟 童鹤龄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