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进群众心里的“庄稼人”

2017-08-06 19:30:45    来源:   安顺新闻网      

住进群众心里的“庄稼人”

-----记关岭自治县上关镇优秀共产党员、驻村干部刘业才


  在关岭自治县上关镇, 沿着上乐公路驱车“顺游”而下,映入眼帘的是一群连绵不绝、层峦叠嶂的山峰,在山的尽头,有一座拔地而起、巍然屹立的大山与山下的湖水遥相呼应,青山碧水、美如国画,当地百姓称之为“国画山”。放眼望去,那国画山脚下成片的火龙果树正迎着风、迎着骄阳、沿着杆子“往上爬”,葱葱郁郁、长势喜人。在这个占地3000亩的火龙果产业园里,正以其特有的发展方式一天天茁壮成长,它肩负着让贫困户群众增收脱贫的光荣使命。而提到这个产业园,就不得不提到——上关镇优秀共产党员、驻村干部刘业才。

 

  这个从1998年退伍转业来到上关镇人民政府,曾先后任过该镇乐安村党支部书记、冬足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向阳村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乐安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的刘业才。工作19年的时间里,他用实际行动,把“好干部”三个字刻进了群众的心里。
  今年2月,刘业才再一次被派驻到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上关镇乐安村,担任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
  到村第二天一大早,刘业才便来到了国画山脚下的火龙果产业园。他知道,这是组织安排他来乐安的最主要原因。这片土地,是上关乃至关岭的一块“心病”。
  在2014年,原本引进计划流转5000亩土地种植火龙果的企业突然撤资,已支付土地流转费300万元的1500亩土地一时变成了“烫手山芋”。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当年,乐安村被被确定为全县2个“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村”之一,获得100万的改革试点资金支持。
  “土地不能闲置,火龙果发展规划不能搁置。”同时在争取到该县农业局3000元/亩的项目扶持后,乐安村支两委干部牵头成立了“村社合一”的乐安布依山地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合股联营”,抱团种起了火龙果。
  但是从2015年启动实施,转眼2年时间过去,由于项目资金不足,加之种植管理技术欠缺,项目推进受阻,火龙果产业园中杂草丛生,产业发展到了最关键的时期。加之村支两委干部人心不齐、信心不足、没有凝聚力、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经过几天的调研,刘业才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发展目标:套种矮杆作物,对产业园进行精细化管理,用1年的时间让火龙果开花结果,产生效益。
  可是在村里第一次干部大会上,刘业才的热血就遭遇了“冷水”,工作一度开展不下去。村干部普遍有两种思想:“钱从哪里来?”“失败了怎么办?”
  面对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刘业才没有打退堂鼓,而是多次召开动员会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对个别“反映大”的村干部“厚着脸皮”继续争取信任。
  说干就干,第一季在火龙果地中套种辣椒。
  刘业才到任不到一个星期,迅速组建起了“劳务队”,启动了乐安脱贫攻坚的“春季攻势”。这边忙着育辣椒苗,那边忙着整地锄草,人人有事做,人人找事做。
  乐安乐安属低热河谷地带,平均海拔600米,三四月份便早已赤日炎炎,到了正午,烈日灼烤大地,连空气也是“滚烫”的。
  考虑到工人顶着烈日劳作容易中暑,乐安的“劳务协议”对时间进行了人性化安排,早上7点到11点,下午3点到7点,避开了正午天气最热的时段。
  由于工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些人居住远些,充分利用好“早7点”和“晚7点”便成为了一个难题。“第一,合作社(干部)负责运送工人上下班;第二,干部分包,用自己的车辆运送工人。”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扶贫产业大推进过程中,干部“分包”运送工人上下班成为了乐安的又一“特色”。说到这个“特色”,那正是乐安干部敢于担当、大公无私的最好体现。这种“管理机制”的建成,是因为刘业才的到来。
  乐安的“大家长”不好当。“上面的眼睛盯着你,下面的眼睛望着你。但只要能坚持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也不是那么难。”言谈中能够感觉到,刘业才对当好乐安的大家长有“门道”。

  大到工作推进和下一步部署安排,小到吃喝住行,刘业才都会亲自抓、亲自管。用他的话讲,“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当天的工作,下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问大家是否安全到家,不然不放心。”



  每天早上6点上班,晚上11点下班,中午因为天气太热,偶尔可以小憩一会儿。刘业才已记不清哪天是双休日,对他来讲,对乐安的干部来讲,一周7天,天天都一样,完全是“五加二、白加黑”。
  看到村民忙不过来,刘业才撸起袖子卷起裤脚,跳下田坎,和村民一起干。推着机器犁地,蹲在地里栽种,拉起管子浇水。“起垄盖膜如何做?定植注意哪些?”谈到这里,刘业才似乎很兴奋,仿佛这才是他的“工作”。
  “之前种的辣椒受连续雨季灾害影响,收成不好,现在补种西瓜,希望有个好收成。”在火龙果产业园里刘业才说着便扛起一包肥料往地里走去,俨然一个“真正的庄稼人”。
  如今,加上带动村民种植的,乐安的火龙果种植规模已达3000亩,1500亩为村集体所有,1500亩为村民所有。村集体火龙果产业园已投资1620万元,其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资金100万元,部门扶持600万元,惠农脱贫贷900万元,村干部入股20万元。
  在不断的产业发展革新中,乐安布依山地火龙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理念和利益联结模式。而项目覆盖的227户农户(贫困户103户),正在“村社合一”合作社这个“火车头”的强大动力牵引下,抱团发展,高速前进。
  “再过半年时间,就能实现当初的目标,这片火龙果就能盘活,真正产生效益。”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刘业才显得信心十足。
  “届时,村集体1500亩火龙果年产量保守估计2000吨,按6元/公斤的保守价格计算,年产值高达1200万元,年利润约为800万元,2年即可回本,村集体有了资金,还能滚动发展,不断壮大。”对于发展这笔账,刘业才心中有数。
  其实,自刘业才派驻乐安6个月以来,已经带领了乐安的干部群众干了几件“大事”。
  他极力争取项目资金,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实施“六个小康”行动计划,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走在了前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他带领乐安干部积极在火龙果地中种植辣椒、西瓜等矮杆作物,推进“以矮养高、以短养长”发展模式,持续对火龙果进行精细化管理,盘活了火龙果产业园。
  他将“毛坪模式”进一步推广至全村,扩大芭蕉种植规模至3000余亩,并极力推进“庭院经济”发展和关兴公路生态芭蕉旅游观光扶贫产业带创建工作。
  因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工作方法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乐安得到了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县多家媒体对乐安的典型经验、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半年来召开的2次大型现场会乐安都是观摩点之一;乐安还被定为全县“精准扶贫公开栏创新试点”、“一户一档档案规范管理试点”。
  今年3月,安顺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现场观摩暨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推进会在乐安召开。
  5月,关岭县委书记黄波、县委副书记、县长韦朝虎、县委副书记韦锋、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一行到乐安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国画山下党旗红”的口号。至此,刘业才等一批乐安干部和他们所开拓的事业成为了一面鲜红的“旗帜”,飘扬在国画山下,传递了巨大的正能量。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晓曼来到关岭看到乐安火龙果产业推进场景时指出,“干部群众干劲很足,扶贫产业发展很好,值得点赞。”并当即指示奖励乐安工作经费5万元。
  如今的乐安村,以“村社合一”合作社为引领,以企业、大户为示范,以“合作社+企业(大户)+农户(贫困户)”为组织形式,以火龙果、关岭牛、生态芭蕉3大产业为主导的扶贫产业已成规模,建成了“3个三千”产业扶贫工程。以早熟蔬菜、提子、养蜂为辅的特色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扶贫产业带动了乐安252户1002个贫困人口共同发展,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全覆盖,使乐安的扶贫工作实现了从“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今年,通过产业的发展还将使92户351个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使乐安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内,从而摘掉“贫困村的帽子”。(郭涛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隽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