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最前线】化新村:“空壳村”摘帽有妙招

2017-11-07 10:28:54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村无三日宁,旧苑(化新村一个小组)贼横行;路无三尺平,石头和稀泥;家无三人影,壮丁均远行;人无三分银,随礼靠卖米;邻里有事情,白发当壮力,遥闻呱呱声,幼儿家中泣”。普定县化处镇化新村村民用一首顺口溜反映了2010年之前的该村面貌,当时的化新村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化新村韭黄产业

正是这个一穷二白的“空壳村”,通过短短几年时间的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不足4万元到2016年底达近2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突破了万元大关,达到10800元,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化新村“立”起来了!是什么样的大手笔,改变了化新村“空壳村”的历史?

11月3日,虽然即将进入冬日,但是化新村一片繁忙,没有“农闲”景象。

村民清洗韭黄

远处韭黄产业田里,许多村民正在温暖的阳光下劳作。在村级公司门前的清洗台边,几名中年妇女正在清洗刚刚收割的韭黄。

在村级公司门口的另一头,几名工人正从冷库里把包装好的韭黄抬上车,准备运往贵阳的农贸市场。

化新村村委副书记、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国勇告诉记者,这些妇女是化新村村级公司的工作人员。

“现在在公司的韭黄基地打工,每天收入70元,一个月可干20多天。”正在地里采摘韭黄的化新村村民汤锡琴告诉记者,以前自己经营着家里的几亩地,生活过得很拮据,如今帮着村级公司种地,不仅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有额外的分红收入,日子比以前过得好了。

“以前我是村里的种植能手,种完自家的两亩地,还去邻居家租地来种。”今年51岁的叶德富种了大半辈子的农田,最终却种成了个“贫困户”。如今他在村级公司担任种植组技术指导员,每天在地里指导村民们种植蔬菜产业,固定年收入8万元,去年年底已经脱贫出列。

“如今村里隔三差五就有领导来调研考察,有时还有外地领导带队来村里观摩学习,我们的村干部忙得很。”一位村民对记者说。

“现在全村流转了6300亩土地,其中3000亩全部种上了韭黄,另外还种植了马铃薯、辣椒、茄子、大葱等。”用陈国勇的话说,如今的化新村“没闲人”,个个有钱挣。

村民的增收脱贫,得益于化新村开启“村企合一”脱贫新模式。

村民在韭黄产业地里耕作

2016年10月,化新村村级公司——贵州新益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采取村委与公司董事会相互兼职,相互渗透,统一领导,“村企合一”模式充分发挥了基层“民主‘集中’制”的优越性。

“刚成立村级公司时,遇到不少困难,很多村民都不支持,不愿意把合作社并入公司,村干部就带头到村民家里做工作,并各自主动把自己在合作社的股份让出来,加入到新成立的公司。”谈起刚成立村级公司遇到的困难,陈国勇说,作为党员,就要吃得亏,吃得苦,更要有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带动村民。

解决“空壳村”问题,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有资产整合,其次要有产业结构调优。化新村选择最先在土地的资产整合上发力。

说起前些年村子的状况,陈国勇直摇头:“村里就是稻谷+玉米,没有其他产业,青壮年都外出打工,许多土地甚至被撂荒了。”

怎样解决“有田无人种”的问题?陈国勇尝试从响应县委政策成立村级公司集体化运作入手,把村里的零散田块整合起来,通过公司规模化生产与运营。村委班子通过走访调研和会议讨论,最终商议出采取“土地租金+基本分红+土地分红”的收益分配方式,田地租金按照年均价500元/亩直接由公司支付给农户,基本分红按人头分配,人头股按公司盈利的20%分红,土地分红依照所占土地股份,按公司总盈利的5%分红。

“农民不仅能拿到土地租金,公司年终有收益分红,在公司打工,还能拿到工资。”陈国勇说,“村企合一”发展模式实施后,村里的农民变成工人后,解决了“空壳村”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县里为每个村级公司都注入了100万元发展资金,这项资金彻底破解了‘空壳村’无发展资金的难题。”据了解,普定县针对村级少资金少资产的现实,由县财政局牵头,统筹整合财政扶贫资金、涉农资金等作为融资资金,运用金融工具进行杠杆性放大、扩容,首期给该县每个村级公司“资金池”注入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全县共计注入1.72亿元。这笔专项发展资金,普定县采取的是乡镇实施,产权归村的形式,也让化新村的村级集体经济真正有了根。

在科学收益分配方式和发展资金支持下,化新村一次性整合群众土地6000余亩,由村级公司统一进行规模种植和经营。“改种韭黄、蔬菜后,每亩纯收益是种植普通稻米的10倍以上。”陈国勇说,土地整合之后,公司统一招引的韭黄套种马铃薯农业项目,种植产量高,品质好,农业总产值稳步上升。

化新村产业基地种出的南瓜

目前,化新村种植韭黄3000亩,生姜种植2000亩,套种马铃薯1000亩,基本解决该村300余人就业,有效带动450余农户致富。2016年,村级公司收入1800万元,村集体经济累计近200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村”。

“村级公司最重要的一点是把分散的农村群众组织起来,激活了农民的劳动力要素,也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市委常委、普定县委书记徐德祥说,在普定全县搭建村级公司平台,培育新型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目的是把分散的农民吸纳到组织中,形成一头牵农户、一头联市场的产业化“链条”,推动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为农民开通了“致富路”、架起了“致富桥”,彻底破解农村“空壳村”问题。(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