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村来了个“女教授”书记

2018-01-30 22:29:57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鲍家岩石多,出门就爬坡,嫁出去的姑娘离了脱,娶进来的媳妇遭了殃。”这是许多鲍家村民口耳相传的顺口溜,这个位于开发区幺铺镇的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到12.55%,村民们终年靠种植农作物度日,人均年收入仅为2300元。2016年3月,安顺电大的“女教授”任克敏接受组织安排,开始了她驻村第一书记的生活。


  贫困的村庄,青年人不断出走谋生,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守着薄田度日。长期贫困的经济状况,使村支两委班子处于缺位状况,村委办公室的大门已经紧锁三年,既无办公场所、又无集体经济,村民们办事连个落脚处都没有,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

  刚到鲍家村,任克敏就啃下了一块“硬骨头”。

  “我们刚来到鲍家村,连个最基本的办公场所都没有,我们立即组织人员和经费,把村里面废弃了三年的办公场所重新进行了修缮,有了一个固定的办公场所,又在开发区党工委和幺铺镇的大力支持下,修建了新的办公大楼。有了办公楼,基层党建也有了一个固定的活动场所。”鲍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任克敏告诉记者。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村干部的气顺了,心齐了,劲足了,一个团结、凝聚力强、讲奉献的基层干部队伍正在蔚然形成。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村支两委有信心发展产业扶贫,也有想做事的激情,但是他们没有方向,我们电大带领班子成员到鲍家村去进行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在这个宣传过程中我们开了院坝会,走访贫困户,村支两委也在我们的帮助下有了发展的‘路子’。”安顺电大党总支书记、校长、鲍家村帮村书记徐敏告诉记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村支两委要重视教育扶贫,让村里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拔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村民汪用元家的两个女儿都考上了大学,喜悦伴随着学费的忧愁,多年来汪用元与妻子选择出外打工。任克敏在走访中了解后,帮助他家申请到了教育扶贫专项资金,顺利地解决了两个女儿的学费问题。今年他从外地回乡将房屋修缮一新,准备回乡就业。

  “多年来,我们一家都在外打工,两个女儿考上大学以后,家庭经济负担严重,我们回来过年的时候,看到了家乡的发展,任书记了解到我们的家庭情况,就带领我们一处一处的跑,把教育精准扶贫资金争取到手,缓解了我们家的经济压力。”汪用元说,全家把房子修葺一新,想回家乡发展,不想再在外面漂泊。

  鲍家村由鲍家组和大坡组两个自然村组合并而成,住在大坡组的孩子们每天往返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绕过大山、穿过公路,来到位于鲍家组的村小上学,由于道路两旁多有陡坡,上学路上十分危险。驻村工作刚开始时,村支两委就向任克敏反映了这一情况,任克敏带着他们积极申报,终于申请到30万元青岛帮扶专项资金,为村里开修一条1.5公里的连村路。

  驻村一年多,任克敏不畏艰难,带领村支两委实地调研、走遍了鲍家村的每一个角落,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也赢得了村支两委的赞赏。村支两委在工作中也开始主动寻找差距,挖掘发展潜力,与过去有着截然不同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态度。现在的鲍家村有人领头、有人带动、有人干事。形成工作组牵头,党员主动作为,群众配合的工作局面,稳步推动同步小康的各项工作,以党建工作助推脱贫攻坚驶入了快车道。

  “电大来的这个任老师是个女同志,却总有信心把事情办好,原来我最怕迎接检查,因为工作没做好就怕检查,得到她的支持和帮助以后,村里的工作再也不怕迎接检查了。” 鲍家村村支书刘洪玉笑着说道。

  去年3月,一年的驻村工作结束后,带着村民的挽留和内心的不舍,任克敏根据学校需要回校工作。同年7月,根据组织安排,任教授再次走下讲台,回到牵挂着的鲍家村任第一书记,义无反顾的投身脱贫一线。在鲍家村的日子里,她访民意,察实情,听真话,与群众零距离接触,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如今的鲍家村再不是旧模样,正在修建的黄幺物流大道和安六铁路从鲍家村穿过,交通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大量的用工需求解决了部分村民的生计;村里成立了合作社,一个个香菇种植大棚拔地而起;客商们纷纷前来考察投资,各个项目相继落地;凭借优秀的村级组织,首次获得2017年幺铺镇先进村荣誉。在下一步的蓝图里,300亩的荒地可以连片流转起来,发展产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唐琪)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