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精品水果种植连成片,食用菌种植不断铺开,各个行政村也在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鸡、黑山羊养殖、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近年来,在西秀区宁谷镇脱贫攻坚战场上,该镇推行的“2+N”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在调整优化当地农业产业结构方面逐渐奏效,成规模、有特色的产业布局也不断让贫困户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近日,记者采访了解到,按照西秀区“食用菌、精果等主导产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和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对南片区“打造国家现代农业公园”的定位,宁谷镇正在全面发展规模最大、扶贫带动力最强、持续增收效果最显著的精品水果和食用菌种植两大支柱产业,并按照“一村一品”方式布局产业关联性最强、扶贫方式最灵活、取得成效最迅速的多个特色产业。
宁谷镇胡军堡村香菇种植基地
这样的产业结构调整,使得该镇传统经济作物玉米、烤烟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减,而成片的水果树越来越多,一个又一个山头变成了果林,冬去春来,红花白花开满山间,远远看去,就是好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待到春去秋来果子成熟时,农户采收的忙碌身影和游客摘果子时的欢声笑语又成了另一种“产业风景”。
“不栽苞谷栽果树,我们都能挣到钱。”宁谷镇林哨村长冲组三年前还是一个以玉米、油菜种植为主的小山村,但近年来该村村民开始尝到了该镇农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农户张纪平就是其中一个,他家3亩地种了100多棵桃树,去年净收2000多元,比种玉米多挣500元。日前,忙着给桃树剪枝、喷洒防虫剂的他告诉记者,几年前,在该村多山少田的土地上,村民们一年赚不来几个钱,大都外出打工谋生。“几年前,看到隔壁下哨村的人发展艳红桃基地赚了大钱,大家都回来了,栽桃子树、李子树,种药材,养猪、养牛。现在大家都有钱赚,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张纪平口中的下哨村艳红桃基地,就是如今的林哨村精品水果精准扶贫种植基地,该基地发展历史已有十余年,现种有艳红桃、红不软、武昌早桃等桃树3000多亩,这些桃树成了林哨村下哨村民组老百姓最主要的家庭经济来源,目前,该村民组村民年平均收入已突破万元。
“精品水果种植一直是我们镇的传统优势产业。”据宁谷镇党委书记代仁前介绍,按照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路径,结合“2+N”生态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宁谷镇精品水果种植主要布局在交通沿线,现种植有艳红桃、伍圣李、红心猕猴桃等经果优品,面积超过2万亩,年产水果约12500吨。“为扩大规模,我镇去年在安木路、安紫路、宁腊路、马木路沿线可视范围内流转3000多亩土地发展精品水果种植,品种有黄桃、蟠桃、大樱桃、枇杷等,不仅能丰富前期种植结构,促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也能更多地帮助贫困户在种、管、收方面实现增收。村民的每亩土地每年增加100元流转费,一直增加到1500元/亩。”
除了精品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也是宁谷镇调优产业结构的重头戏,也是该镇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代仁前介绍道,该镇计划建设培植450万棒食用菌的600个大棚,现已完成443个,可培植220万棒菌棒,产业覆盖6个贫困村。同时,该镇配套建设的集育种研发、菌棒生产及食用菌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将提供2000多个就业岗位。
宁谷镇食用菌基地内工人们正在生产香菇菌棒
3月1日,在该镇食用菌产业基地木山堡村菌包厂内,来自附近村寨的农民工们聚集在一起放袋、封口、贴标,生产繁忙。据了解,去年年初,在当地政府与引进企业的协作下,该菌包厂开始建设,现已正式投产,菌包厂里生产的菌包供应全镇的食用菌基地,目前主要生产香菇菌棒。
安顺市西秀区宁谷农旅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该镇扶贫产业发展平台公司,公司董事长鲍安超告诉记者:“现在菌包厂每天能够生产3万个菌包,目前这里生产的菌包已经运出5万多个到干河村小盘组的食用菌大棚基地。全镇6个香菇基地152个香菇大棚已经建设完毕,菌包将会陆陆续续运出。”
在产业扶贫方面,每个香菇菌包以3.5元的价格出售,对贫困村民提供培育香菇技术指导和服务,村民培育出的香菇实行保价回收,每斤4.5元,有效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食用菌项目采取“1126”分红模式,即所得利润平台公司占“1”,村集体占“1”,带头人或合作社占“2”,贫困户占“6”。同时,每个食用菌大棚辐射带动2户贫困户发展,目前宁谷镇152个香菇大棚就可以带动304户贫困户发展。
平台公司对于香菇的销售问题,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部分鲜菇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另一部分香菇则进行加工,销售干菇。鲍安超说:“我们的香菇加工设备已经安装完毕,等到各村香菇成熟,我们就会对回收的香菇开始进行加工。”
宁谷镇林哨村林下养鸡基地
此外,宁谷镇“一村一品”的N种产业主要是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养鸡、黑山羊养殖、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宁谷镇林哨村顺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就是其中之一。该合作社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节约型、健康型、生态型林下经济,建有鸡舍共244个,现有第一批土鸡养殖规模14.6万只。产业发展之初,村里的2户贫困户还积极参与其中,分别申请到5万元惠农贷款入股合作社。
据该合作社负责人、林哨村村支书杨平介绍,按照“1:3:6”利益分成模式,贫困户可拿走60%的保底利润分红,即每年每户贫困户可保底分到3600元红利。
记者发现,加上可以挣到务工费,林哨村贫困户收入相比以往增收不少。以贫困户杨贵勇为例算一笔账,他是养殖场20多名贫困户管理人员中的一个,每月有管理费3000元,加上保底分红,他家的总收入最低也有39600元,其四口之家年人均收入已超9000元。“原来在外打工,没文凭没技术,挣不了什么钱,现在家门口打工,反而挣到钱了。我家的生活越过越好,致富没问题了。”杨贵勇说。(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