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茶技师们正在抓紧揉茶
制茶技师们正在抓紧揉茶
来自茶岭村的村民正在采摘茶叶
来自周边木山堡村、朵戛村、西地村等村的贫困户们在茶园中忙碌的采摘明前茶
安顺市蚕种场茶叶园一角,四周茂林苍翠,环境优良。
已经杀青结束的瀑布明前茶
阳春三月,春风又绿江南岸。走进距安顺市南郊18公里处的九龙山山脉深处的安顺市蚕种场,850亩茶园里,来自周边木山堡村、朵戛村、西地村等村的村民们正在茶园中忙碌的采摘明前茶,有的群众怕耽误时间甚至都来不及喝一口水,一派火热景象。
走进生产车间,锅炉工正往加热炉内添加碳;一台台机器正在加速运转,为刚采摘的新茶进行杀青;制茶技师们正在抓紧揉茶,成品不断在送到凉放车间。
该场茶叶车间主任兼茶园队队长罗泽民这样向记者介绍到:“我们3月14日就开始生产2018年春茶了,现在每天都有五六百人在山上采茶,这些人都是来自周边村寨,我们一天收购茶青一千四五百斤。”。
安顺市蚕种场始建于1958年,属国有差额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家蚕良种繁育和茶叶生产,是贵州省唯一的家蚕良种繁育生产基地。该场不仅拥有5170平方米的养蚕制种厂房和50立方米的蚕种冷冻室,还拥有茶叶生产厂房2130平方米,茶叶保鲜库40 立方米,建有“瀑布”毛峰、翠芽、香翠3条名优茶生产线,年生产名优茶2 万余公斤,2017年仅茶叶一项就实现销售收入440万余元。
“老同学,近段时间货有点紧,少发点吧,您要的茶叶送到哪里,我们的车是黄标地不能到您哪里,你要到路口拿一下。”在该场的办公大楼前,该场负责人宋攀一边打电话、一边指挥工人们将刚生产出的茶叶装车。
近年来,安顺市蚕种场充分挖掘茶产业资源优势,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以市场为导向,在提升茶叶产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上下功夫,着力打造生态、有机的茶品牌,主动适应市场,生产的“瀑布”毛峰、翠芽、香翠等系列茶产品先后获“中茶杯”特等奖; 第五届“中绿杯”金奖; 首届“国饮杯”特等奖等。
“我们在这里打工,一天能采摘3斤茶青,每斤的工钱是35元。”来自宁谷镇白泥村的张春芝这样向记者介绍在安顺市蚕种场务工情况。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扎实推进,安顺市蚕种场把茶园提质增效一全面建成小康有机结合,大力发展茶产业助推脱贫攻坚,采取“公司+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与周边茶岭村、木山堡村签订茶产业带动建档立卡户精准帮扶协议。
“我们2017年支付周边农民工采茶、除草、中耕、修剪等劳务费用是200余万元。”该场负责人宋攀向记者介绍到。据悉,该场与贫困户签定帮扶就业岗位,在生产劳务用工上优先使用,同时还针对不同条件的贫困户,提供不同的岗位,每天不少当地平均工资。据该场统计,自3月14日以来共带动精准帮扶户126 户235 人参与茶叶采摘劳务。
“目前,茶岭村96户,336人,木山堡村140户,486人与我们签订协议,协议内容正在逐步落实推进中”该场副场长陶应贵向记者介绍到。 随着该场劳务订单向贫困户倾斜,有力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周边困户贫困现状,有效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茶产业成为群众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黄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