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坐落在旧州镇老罗坡山麓的甘棠村,2015年底启动市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来,一幅美丽的田园山水画卷便在这里徐徐展开。
4月12日,春光明媚。进入甘棠村村口,青山环抱中一片红白相间的屯堡民居便映入眼帘。再往里走,贯穿村庄的柏油街道干净整洁,街边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标识随处可见。仔细看,每家每户房前是齐腰高的院墙,院落里或植绿树、或种花草,老汉口含烟袋,孙儿绕膝嬉戏。来到村子中心地带,村文化广场边上,荷花塘上栈道凉亭互通,塘边花草树木辉映,地戏面具雕塑成趣,令人心生闲适之感。行至民居地势较高处,放眼再看,村前一片田畦此时春意盎然。
这个屯堡村庄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该村老支书冉荣的讲述中,记者找到了答案。过去,甘棠村还是一个普通的小村落,由7个自然组村民合并而居,房舍新旧不一,破房子多;村中道路坑洼不平,雨天难行;污水垃圾乱倒、杂物废品乱堆,陋习难改;晚上村里黑灯瞎火,没人愿意出来串门、赏月;没有文化广场,逢年过节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不过,在被纳入安顺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打造后,这一切就渐渐成为“过去式”,也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起的“回忆”了。
“十年前,路是烂兮兮的,遇到下雨天,都不敢穿好一点的鞋出门。你看现在,出门鞋底都不沾泥巴了,还可以在家门口坐乡村公交。”甘棠村78岁老人伍玉胜对村里发生的变化最有发言权。据他介绍,因为寨子发展落后,群众生活习惯不太好,民间风气也不淳朴,所以,外头人是用一种不正常的眼光看待“甘棠村人”。“社会在进步发展,政府又给我们建美丽乡村。现在的甘棠村,比原来好了百倍,不光寨子好看了,环境干净舒服了,大家有吃、有住、有事情做,思想意识也进步了。”
“我觉得,甘棠村跟其它美丽乡村比起来一点都不差,希望村里抓紧把乡村旅游搞起来,让更多的人来村里观光避暑,带动村里的经济发展。”说到这里,伍玉胜老人谈起了他家的房子,1995年建了3间1层平房,直到2015年,借美丽乡村建设之机才升建二楼房屋,而且不花一分钱就完成了外墙立面景观改造,房子变宽了也变漂亮了。
如伍玉胜家房子一样,“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以来,甘棠村共297户屯堡民居实现了“穿衣戴帽”景观升级,土红色的顶、白色的墙,房顶拦水墙设计成碉堡状,与这个明朝军屯村的民居建筑传统文化相符合。这样的建筑景观打造已在该村3个中心村民组完成。
群众对宜居环境的满意,不仅源自于房屋建筑风格的统一“变调”,更多的是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升级“蜕变”。三年来,主街铺上了沥青,通组路、串户路全部打通;文化广场、休闲设施建设,让群众娱乐、休憩提供了场所;全村安装24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了村庄夜路及“安全死角”,提升了群众安全感;7个自然组共安放12个垃圾拖斗,引导群众养成集中扔垃圾的好习惯; 3个中心村民组污水收集管网铺设完成,结束了村民生活污水无处倒排的日子;近百公里机耕道建设,为群众农业生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同时,产业路、水利沟渠等项目建设,又为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创造了条件。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让环境变美,群众精神上的美才是关键。据该村驻村第一书记罗浩介绍,甘棠村及时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村庄的乡风文明和文化生活呈现出新的气象。提出“乡风文明,环境先行”口号,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以“一村七岗”工作提升环境卫生,促进乡风文明改善;利用小广播、标语、文艺宣传等形式,促进村民老旧观念转变,崇尚节俭之风等;积极举办各类文娱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制定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推行典型“好人好事”引导村民行为,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示范带动文明风气在全村兴起。
产业兴,群众富,是“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为拓展村扶贫产业规模,壮大村集体经济,有效促进贫困户增收,甘棠村根据地域、环境优势,通过“村社合一”模式,建4个鱼塘养鱼2万尾,养蛋鸭1500只,种植辣椒295亩,以“2:3:5”模式利益联结贫困户,80户贫困户333人可享50%利润分红;通过大户、能人带动发展脆红李、桃子、杏子、杨梅、金刺梨、猕猴桃及林下土鸡等种养产业,促进贫困户增收。如大堡组贫困户郭兴友,种了几十棵李树,又流转土地给合作社种辣椒,自己还参与合作社养鸭管理,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越过越有信心。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村主任邓贵林,在他看来,甘棠村人居环境确实变美了,但扶贫产业量还小,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种养产业,并依托旧州古镇旅游开发条件,整合村里地戏、花灯、芦笙舞、祭祀庙会等屯堡文化资源,“农旅结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为村庄的“美丽蜕变”增添更多的实质内涵。(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