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2018年人社工作暨就业扶贫现场观摩会侧记

2018-04-23 21:09:26    来源:   安顺新闻网      

  4月23日,全市2018年人社工作暨就业扶贫现场观摩会在西秀区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区)50余名参会人员先后走进西秀区轿子山镇残疾人托养中心、蔡官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西秀区产业园区、浪塘村、马槽社区、蚂蚁众创空间,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详细了解各项目点就业扶贫工作开展情况,学习借鉴成功经验,通过看亮点、找差距、补短板,进一步提高我市就业扶贫工作的质量和成效,助推全市就业扶贫工作再上新台阶。

   

  “托养+就业”扶贫模式 让弱势群体有尊严地活着
  4月23日上午,在位于西秀区轿子山镇残疾人托养中心的生产车间,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加工生产棉被,与普通工人不同的是,这些忙碌的工人中,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在轮椅上生产,虽然在动作上看起来没有正常工人自如,但每个人都表现出对工作的十分专注与认真。
  “我们引进适合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入驻托养中心,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对残疾人进行培训,并根据托养人员身体状况安排适合的就业岗位,让托养人员‘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让残疾人有尊严地活着’。”托养中心负责人介绍,托养中心将“兜底扶贫对象”转变为“就业脱贫”,真正实现了“托养一人,脱贫一家;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据了解,西秀区残疾人托养中心于201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已进驻安顺市檀木世家有限公司、安顺市黔艺贝纺织有限公司、声建竹编厂3家爱心企业,托养残疾人86名,工资为1500元--3500元不等。
  “感谢托养中心,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开网店,目前一个月平均可在网上挣到2500元钱。”今年33岁的朱怀勇,早些年在工地上意外受伤,致下半身瘫痪,只能靠轮椅支撑身体,去年他进入到托养中心,通过就业培训后,靠自己的双手找到了生活的自信。
  “西秀区开创的‘托养+就业’的扶贫模式,既为贫困残疾人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又为就业提供了平台,让残疾人参与到社会中来,实现了人生价值,因而重拾尊严自信。”在观摩总结会上,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袁化龙点评表示,“托养+就业”扶贫模式极大地丰富了脱贫思路和内涵。
  “社区+工厂”扶贫模式 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蔡官镇北斗社区是西秀区2016年第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该社区宏瑞杰皮手套制品厂生产车间内,今年29岁的严现会正在忙着给手套成品打包。
  就在一年前,严现会还远在浙江打工,孩子由家里的老人照看。
  去年,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惠民政策下,严现会全家人从大坪地村的旧房子里搬进了北斗社区,一家人不仅住进了社区新房,在当地人社局的统一安排下,严现会还接收了岗前培训,并进入了宏瑞杰皮手套制品厂,心灵手巧的她,很快成为一名熟练工人,每月的收入能达到3000元。
  “每天就在小区里上班,下班回到家就能照顾到孩子。”从在外地打工变成在家门口就业,严现会对现在的生活状态非常满意。
  为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西秀区坚持以“家门口”就业为原则,不断加大配套产业投入和配套企业的引进,千方百计创造就业岗位,确保每户搬迁户至少有一位劳动力就业。
  据了解,目前,在蔡官镇北斗社区的457户搬迁群众,其中拥有劳动力的406户529人已全部实现了就业。除去在省外务工的298人,其中118人安排在距安置点1公里处的食用菌生产基地,86人安排在小区内企业宏瑞杰皮手套制品厂、10人在安顺市泰鸿玩具厂,17人在安顺市成威科技有限公司。
  做大做强“大数据”产业 让更多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在西秀区产业园区内,大数据智能终端企业贵州翰瑞电子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内30多家智能终端企业之一,在公司三楼的电子产品包装车间,500名就业工人穿着工作服整齐地坐在操作机床前作业,场面让人震撼。
  “这些工人里边,许多是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每个月的工资平均在3500元以上。”据贵州翰瑞电子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苏江介绍,公司在招聘工人时,同等条件下,公司会考虑建档立卡贫困户优先。
  “我以前也是一名贫困户,多亏了西秀区产业园区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我才能在安顺城里找到稳定工作,并迅速成长。”苏江是安顺本地人,据他介绍,他曾经也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有了现在的工作成就,多亏了西秀产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了就业发展平台。
  据了解,在西秀区产业园区内,目前规模以上企业82家,新增从业人数6344人。其中,以大数据智能终端产业为例,仅2017年就引进智能终端企业31家,创造产值30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193人,其中贫困户206人。
  “西秀区重点依托产业园区,抢抓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机遇,重点引进一批智能终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做强城市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西秀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万世春在总结会上发言表示,西秀区产业园正不断引进大数据智能终端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千方百计确保失业人员就地就近就业。
  创新开发村级公益岗位 让边缘贫困群众生活有保障
  在西秀区旧州镇浪塘村村文化广场上,村民杨小成与一群穿着环卫制服的工友正拿着扫帚打扫卫生。
  杨小成患有先天性的结巴,一直以来,靠领着低保维持生活。去年底,在当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杨小成在村里获得一个“公益岗位”,每月的稳定工资有1680元,生活从此有了保障。
  “虽然工作累点脏点,但收入比以前多了许多,我觉得在村里干环卫工很好。”杨小成说。
  杨小成说的“公益岗位”,是西秀区人社部门创新开发的“一村七岗”就业扶贫模式,从保护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西秀区在全区193个行政村每村开发7个公益性岗位,主要从事环卫保洁、林业护林、水务河道保洁、交通道路护路等工作,托底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及边缘户人员就业。
  据了解,在旧州镇通过“一村七岗”就业扶贫模式工安置84人,其中环卫工53人,护林员12人,水务17人,交通2人,浪塘村占其中9人。
  “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贫困人员就业,既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及边缘户人员的就业问题,有弥补了基层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袁化龙点评说,“一村七岗”就业扶贫模式不仅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就业问题,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变化,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规范,为我市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文/图)
责任编辑:系统管理员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