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昔日大荒地,而今新家园。走在紫云自治县猫营工业园区大道上,昔日出名的一片大荒地如今已被猫营河畔两侧的鞋业、石材、农家乐等诸多企业取而代之。近年来,紫云自治县把园区建设与易地扶贫搬迁结合,在猫营工业园区内建成970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入住贫困群众3511人,实现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园区发展的有机结合。
“产城一体是紫云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的规划原点,群众搬是搬出来了,但引导服务还得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包括心理引导、生活指导、就业帮扶等等。”产业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勇如是说。
今年以来,毗邻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医院、中心学校、幼儿园、农特产品集散中心、文化广场、农民文化讲习所正在集中建设;猫营河流域综合治理、供水工程、污水处理、供电通讯等社会服务项目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如今,一座以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为中心的园区小镇正在崛起,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临街铺面开起了不少商场、五金店、商务酒店或日用商店等,这些都是易地扶贫搬迁搬迁户入园后形成的新业。
记者在园区大道安置点沿线看到,被当地人称为“创业街”正越来越有人气了。
从龙场村牛硐组搬迁出来的张光斗,在A区一楼租了个临街铺面开起了拿手的“柴火狗汤锅”生意不错。为鼓励搬迁家庭谋求转变之道,园区管委会结合实际,推出了系列创业、就业指导措施,帮助近百户家庭解决“就业难”。
据了解,除了就业帮扶,园区易地扶贫搬迁综合服务中心还积极引导家庭代加工模式,帮助部分家庭解决“出门难”问题。
“搬入园区后,家里的危房已被拆除,土地已经流转,平时,我就在家带小孩,丈夫在安顺的房建工地打工,孩子上学,我在家做鞋面代加工,每天也有70元左右的收入,还可以接送小孩照顾家里,不再像前几年那样在外奔波了。”从沙坝村把来组搬迁入园的吴小慧,是精准扶贫家庭户陈玉中的妻子,在她的带动下,身边的10余个家人都进入园区鞋厂上班,小区有8户人家都干起了鞋面代加工服务,每月收入在1500至1800元左右。
位于猫营工业园区的鞋业城,项目首期投资2亿元,年生产成品鞋600万双,年产值10亿元,解决就业5000人。按照合作要求,该项目在2020年后,可解决就业人口5万人以上。目前,鞋业城入驻企业有欧莉莎、佳宏、诚恩、逗派、达隆制鞋业和鲁艺服饰等,年产值突破1亿元,用工需求量在3800人左右。
而像吴小慧这样的搬迁户,现在告别了祖辈赖以生存的深山,离开了土地,开始进厂务工,立业兴家。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只是手段,构建宜居、宜业、宜旅、宜学的生存环境,才是关键。
近年来,紫云工业园区紧抓“工业强县”核心,从2012年以来,通过资金整合、融资代建或地方自筹方式,先后投入14亿余元建成1000套园区企业职工公租房、园区工业大道、紫荆路、滨河路、拆迁安置小区、鞋业城广场,大力改善园区水、电、路、讯、网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产业脱贫攻坚开路辟道。
2015年,猫营工业园区宽15米的滨河路贯通,与滨河路相联的通组路、串户路相继建成。短短3年,简染寨的低矮木房已销声匿迹,栋栋小洋房拔地而起,寨后山上玉米林已换种上经果林。眼下,红彤彤的桃子已挂满枝头。
在牛场坡高寨溶洞的出水口,洞口清泉汩汩流淌着,水厂大道基础已贯通,滤水池工程已完工,蓄水池正在进行主体砌筑和商砼浇灌工程。水厂下游,广场施工方正在对演出台进行加铆定位,高寨乡村垂钓的农家乐,孩子们钓鱼的欢叫声在山间回荡……,紫云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工业园区发展结合,结合地方实际,营造田园风光与乡土风情,助力美丽乡村建设。(陈拯 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