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对接做活产业扶贫——我市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助力产业精准扶贫   

2018-08-05 17:13:16    来源:   安顺新闻网      

  本网讯 “今年的辣椒,咱农民只管种,梓涵农业公司直接来镇上收,不愁销路!”8月2日,在镇宁自治县马厂镇政府旁的一个临时农产品收购市场,几位农民把刚从地里采摘的辣椒送到收购点,准备打包装车,运往广州的农贸市场。


  农民要致富,农业产业发展是基础。农产品不仅产得出、产得好,还能卖得出去、卖上好价钱,农民才能得到真正实惠。抓住产销对接这个牛鼻子,打出接二连三的组合拳,推动产业扶贫这个脱贫攻坚的硬支撑真正硬起来,正是我市全力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缩影。

  今年以来,安顺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委扶贫思想,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农业产业革命,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出台配套政策措施,扩大产业规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产销对接机制,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

  “长期以来,低效籽粒玉米种植占据了安顺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大半以上,农业效益偏低,农业产品的特色优势有待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支撑效果并不明显。”如何更好地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借助农业科技提高单产效益,增强农业的比较优势,是安顺市新时期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为此,大面积减少传统低效品种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改种其它经济效益高的农作物,成为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

  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自今年春风行动以来,紧紧抓住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基层党建,抓住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方法论,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我市产业扶贫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市已经培育形成了特色生态蔬菜、特色精品水果、生态优质茶叶、特色道地药材、特色优质粮食、特色生态畜牧六大优势特色产业。

  水洞村位于镇宁自治县江龙镇北部,距县城20公里,距镇政府6.5公里,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少,以水稻、玉米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外出打工的人较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最终破解空壳村的问题?水洞村的方法是调优农业产业结构。

  自春风行动以来,镇宁自治县全县调减玉米种植,其中江龙镇调减1.9万亩玉米种植改种蔬菜。“今年我们种的高效蔬菜有1610亩,亩产大约在1.2万斤左右,按照保底收购价,除去成本亩产值能达到6000元以上。”目前,江龙镇平台公司已与贵州梓涵联合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等蔬菜成熟,按照一斤0.6元至0.8元不等的价格全部由梓涵公司全部收购统一销售。

  镇宁江龙镇农业产业发展仅是我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2018年,我市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今年省下达我市调减玉米任务35万亩,实际完成调减63.72万亩。截止目前,全市蔬菜种植达139.79万亩,茶叶投产35万亩,食用菌达14308.2万棒;水果达82.58万亩,中药材新种面积35.98万亩,出栏家禽1102万羽、禽蛋1.9万吨。

  推进产业“接二连三”,不断提高产业品质

  一个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多强?

  在西秀区双堡镇,贵州榕昕奶牛生态养殖休闲观光牧场一家生态养殖场,就带动了带动周边1000名农村群众脱贫致富。

  “目前,牧场与军马村合作社签订了1000亩的饲料饲草种植合同,每一亩比种植普通的农作物增加收入大约在1500到2000元以上,带动1000名农村群众脱贫致富。”贵州榕昕康乐生态观光牧场总经理吕东君介绍,牧场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将直接带动贫困农户就业增收。

  据了解,榕昕集团采取“牵一接二连三”的青岛榕昕模式(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系列奶产品加工和城市奶吧+休闲体验观光),通过产业融合,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经营,创出了一条直接从牧场到餐桌的有效创富模式,大大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产业链价值,也为军马村村民带来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

  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桥梁和纽带。但是,安顺许多贫困地区,都缺少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即使有,大多小而弱、带动性差。

  近年来,我市按照每个贫困县每个特色产业必须培育龙头企业的要求,采取“外引”和“自建”相结合的办法,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力度。

  截止目前,安顺市建成农产品加工企业857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07家,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622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24家,其中省级61家、国家级2家,全市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3749个、家庭农场125个。目前,与企业、合作社签订的利益连接机制的贫困户户数达97251户。

  在提高农业产业品质,我市不仅注重利用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品牌,还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工作,不仅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而且有力提升了农产品竞争力。

  目前,全市共认证无公害产地223万亩、认证产品212个,绿色食品获证7个、有机产品获证31个,农产品注册商标1442件,农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6个,全市有369种农产品获得“三品一标”认证。

  完善“产销”对接机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特色产业规模壮大起来了,农产品品质提高了,生产发展起来了,如果市场销售跟不上,产品出现滞销,就会影响产业脱贫乃至脱贫攻坚的大局。

  8月以来,正是安顺辣椒上市季节。8月2日,记者走访镇宁自治县马厂镇,目前,该镇每天采收销售辣椒2万多斤,辣椒在广州市场走俏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基地周边村民增收致富。“今年马厂镇种植辣椒1000余亩,亩产6000多斤,均已与贵州梓涵农业公司签订销售合同。”马厂镇党政办工作人员杨韬介绍说。

  马厂镇辣椒热销广州市场,仅是我市不断完善“产销”对接机制,加快农村品销售助推产业脱贫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我市结合孙志刚书记去年在安顺调研强调着力创新产销对接机制实现产业扶贫重大突破的精神及省绿色农产品促销工作有关安排部署和,全力创新产销对接机制。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市委书记和市长担任总负责人,市政府分管领担任具体负责人,市商务局局长为执行组长的市级农产品促销专班。

  由市专班统筹建立了安顺市农产品目录库和经销商资源库。目前,产品目录库涵盖我市130余家200余种农产品,经销商资源库汇集了省内外300余家具有大宗农产品采购分销能力的企业。

  大力开展产销对接,建立供需平台。今年初,我市在安顺农贸城举办了安顺市助推精准扶贫2018年农产品产销对接会,近1000余家商户参展,成交额达2500万元。1月10日,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贵州省政府联合主办的全国“万企帮万村”消费扶贫启动仪式在安顺大兴东健康产业园举行,来自全国8个省2000余家采购商参会,全省88个县区1185家企业1656种产品参展。同时,我市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北京、西安、重庆、成都等省有关部门组织的省外展销会。

  积极拓展重要目标市场。我市把重庆作为重点市场,大力推进“安货入渝”。市委书记曾永涛亲自指示要加强重庆市场推广力度,副市长熊元带队赴重庆考察推介,走访了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拜访了陶然居等知名餐饮企业,邀请重庆市蔬菜协会、重庆交运集团签订了安货入渝合作协议,长期订单式采购我市农产品,设立了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安顺绿色农产品销售窗口。

  其中,市委常委、西秀区委书记郭伟谊亲自率队赴重庆,掀起了安顺优质食材“跳进重庆火锅”、“摆上重庆餐桌”,与重庆企业达成6万亩辣椒、800亩芋头、上千亩土豆和山药等农产品专门为重庆订单生产,还签订了70万只土鸡、4000万枚土鸡蛋产销对接协议。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产品在渝订单超过30个,销售金额超过1.5亿元。

  着力拓展农产品省内外销售渠道。我市在对口帮扶城市青岛市及城阳、即墨、黄岛、崂山等区开设安顺农产品专卖店,青岛市军民融合公司还将我市优质农产品送进北海舰队、送上辽宁舰。

  下一步,我市还将与利群集团合作,将安顺优质农产品送进青岛超市、送上青岛市民餐桌。同时,我市还在周边重要城市重庆、长沙、贵阳等地均开设安顺绿色农产品销售档口,引导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分批在各重要城市农产品交易市场设置档口或专卖店。

  网络,让现实中的千山万水变为虚拟世界中的近在咫尺。我市着力拓展安顺绿色农产品网上上行渠道,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与物流体系,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649个,今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6300余万元,并提升大米、山药、食用菌、樱桃、蜂糖李等特色农产品附加值,为贫困户脱贫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还有大作为。安顺将一如既往,不畏艰难,不断完善一个个产业扶贫政策顶层设计,做大农业产业规模,创新产销对接机制,让更多贫困人口因产业发展而摘掉穷帽,奋力奔向全面小康!(安顺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陈婷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