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马路修到家门口 日子有奔头

2019-01-23 00:00:00    来源:        

  穿过几个村寨,经过一条新修的长长的盘山公路,汽车在镇宁自治县本寨镇岩下村新寨组村口停下。走进村庄,淳朴的笑脸,朴实的话语,处处洋溢着喜乐融融的春节气氛。


  “这一年,家里有啥大变化?”1月21日,在本寨镇岩下村新寨组村口,记者见到村民陈启达。
  “今年多养了六头猪,买进了四头牛,猪留下一头杀了过年,其余在年底已全部卖出,牛等着来年产仔。”陈启达笑得合不拢嘴。
  “比家里的小变化,村里的变化大得很呀!”陈启达常年在家搞养殖,与人谈生意的次数多。因此,他比村里一般的农民善谈,话匣子一拉开,就刹不住车。
  陈启达说的村里的大变化,指的是村里连通村外的“天路”。
  回到村口,站在高处,顺着陈启达手指的方向,看见一条新修的盘山公路蜿蜒而上,公路夹在两山之间,一直延伸到村庄前的大山以外的村庄。
  说起脚下这条新修的“天路”,陈启达感慨颇多。
  今年44岁的陈启达,为能在家照顾好老人和孩子,他从未出过远门打工。为了过上好日子,他与村里的许多农民一样,勤劳持家,夫妻俩每年除了耕种自家的六亩地,还向村民租种了五亩,耕种的粮食,除了一家人的口粮,其余的全部用于生猪养殖。
  “平均每年饲养七八头猪,最多的时候要喂养十多头。”在陈启达记忆中,养猪十多年,因为村口的山路,让他从未轻松过。
  陈启达告诉记者,生猪仅靠家里种植的粮食喂养,不仅生长慢,而且粮食不够吃,得购买饲料作为辅料,七八头猪,每周至少吃掉两包饲料。

  陈启达生活的岩下村新寨组地理位置特殊,为紫云自治县与镇宁自治县接壤处,到所辖的本寨镇上远,有10多公里,其间还要跨过一条河流,离紫云自治县的白石岩乡反而近,差不多5公里。


  陈启达选择从离家近的白石岩镇上购买饲料,因为公路不通,车子只能到达隔壁的自然组,饲料运到陈启达家中,还需经过村口一段近2公里的盘山“天路”,只能靠“肩扛”。
  “遇到天晴时,一袋饲料100斤,扛在肩上,路上休息几阵子,40分钟也能到家,遇到下雨天,山路坡大,加上路面湿滑,扛起来很是吃力。”陈启达回忆起那段艰苦的日子,表情变得凝重。“好在后来条件变好了,家里买了匹马,‘人扛’变成了‘马驮’,自然要轻松多了。”陈启达告诉记者说。
  去镇上买饲料,不算最艰难的,最难的是到了生猪长大出售时。
  车子进不了村,就靠着陈启达和着妻子赶着猪沿着山路往村外走。据当地人介绍,每到年底,许多喂养生猪的村里人,都会像陈启达夫妻俩一样,赶着猪群走在这条大山深处的小路上,已成为村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从去年年底起,这种艰难的日子,就算走到头了,你说这算不算大变化?”陈启达笑着说。
  据本寨镇副镇长卢斌介绍,从2017年起,围绕脱贫攻坚,本寨镇政府在岩下村实施组组通及田园硬化工程,投入资金147.6万元,截止2018年底,包括新寨村口的“天路”在内的岩下村“组组通”工程,已全部实施完成。而在本寨镇全镇,2017年组组通公路投入资金2223.12万元,完成14条27.789公里。2018年投入资金461.961万元,完成组组通公路共5条6.59公里。
  马路修到了家门口,陈启达对生活有了新期待。
  近两天,陈启达正忙于自家院落的整修。政府的“田园硬化”工程已经开始在村里实施,他决定自己提前运土来把房前的院坝填平。“不能全靠政府,自己先把院坝填平,硬化工程实施起来就要简单许多。”陈启达表示,公路能通到家门口,已经很感恩,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
  新的一年,待院坝硬化后,他想在房前右边的空地上再增修两个猪圈,扩大养猪的规模。陈启达望着村口的新修的公路说,“路修通了,致富的机遇来了,就更要鼓起劲头干!”(安顺日报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责任编辑:卢仕恋)

责任编辑: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