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红芯红薯作为“一县一业”农产品,2012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围绕省委提出的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发展“短平快”项目要求,以及省、市针对紫云自治县提出的“红芯红薯红起来”的指导性决策部署。紫云自治县按照 “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大力发展红芯红薯产业,今年,全县落实红芯红薯种植1.8万亩,培育红芯红薯经营主体公司2家,合作社6家,种植大户37家。
“现在挖收的早熟红芯红薯虽然产量不高,但市场销售价格高,每斤卖价8至10元。”7月13日,紫云自治县红芯红薯种植大户张昌菊说,她今年种植早熟红芯红薯100余亩,现已挖收30余亩。
今年,紫云自治县在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白石岩乡幸福园村尝试双季红芯红薯种植600亩。目前,张昌菊等种植户正挖收的就是双季红芯红薯的第一季。
“目前挖收的早熟红芯红薯平均亩产800斤,按8元1斤计算,每亩经济效益6400元。早熟红芯红薯挖收后,立即栽种第二季,晚熟季红芯红薯的产量还能保持亩产2000斤以上。”张昌菊说,种植单季红芯红薯,每亩平均产量2500斤,往年,种植户批发给电商或收购商的红芯红薯平均价格2.5元。早熟季和晚熟季的亩产值基本持平。
“双季种植,实现了红芯红薯年亩产值翻一番。”白石岩乡党委书记班祖刚说,今年,白石岩乡尝试种植早熟红芯红薯600亩,目前,已挖收100余亩。明年,白石岩乡将增加早熟红芯红薯的种植面积,扩大双季红芯红薯种植规模,实现一块土地产生双重年产值。
近年来,紫云县在加强调优产业机构过程中,聚焦优势品种,突出优质特色,把荣获国家地标品牌的红芯红薯作为“一县一业”产业扶贫项目来推进,并在2017年制定了红芯红薯“红起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以白石岩乡幸福园区、干水井村一带为种植红芯红薯核心区,向周边的五峰街道、板当镇、格凸河镇、松山街道等乡镇(街道办)辐射发展,按照“合作社+贫困户”的“小规模、大群体”发展模式。
“今年,白石岩乡全乡共种植红芯红薯7000余亩,为延长产业链,助农增收促脱贫,新建了一座红芯红薯加工厂。目前已完成加工设备的安装,开始试加工生产红芯红薯系列产品。”班祖刚说,该加工厂是引进中通快讯公司合作建成。
“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白石岩乡政府投入156万元扶贫资金建厂,建成后打包给中通快讯公司负责生产管理经营。公司收购种植户的红芯红薯(大个)加工不低余1元1斤,公司每生产1斤红芯红薯成品,政府提取0.6元钱作为扶贫资金。”班祖刚说。有了红芯红薯加工厂,解决了以往担心部分土壤种植出来的红芯红薯虽然产量高,但长相不好、大个多的问题。以提高产量的方式种植,以往每亩只能产2000斤红芯红薯的,现可亩产3000至4000斤。
去年,白石岩乡在湾坪村建成红芯红薯微农场示范基地一个。基地由村合作社来经营,合作将流转来的土地围栏圈围起来,然后把圈围的土地每亩地划分为10份,即1分地,以1分地为1个单位在微信平台、腾讯QQ等互联网载体上推送,吸引客户来认筹 。客户认筹地块后,可以由自己来种植,达到耕作体验的目的;也可以将认筹地块委托合作社来种植,自己只管来收取红芯红薯;另外,客户认筹的地块在交由合作栽种、挖收管护的同时,自己可随时来参与栽种、管护、挖收体验等。
“湾坪村是省法制办帮扶的村,去年省法制办有30多位工作人员分别认筹了一分地;对此,微农场还实现了党建创新扶贫模式。”班祖刚说,湾坪村“微农场”由合作社来统一设施,待红芯红薯收获时,认筹客户按现有市场价将认筹地块采收的红芯红薯拿走,在除去人工、肥料、土地流转费用后,利润的10%归村集体,用于解决空壳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利润的20%归合作社用于基地的设施、管护等;利润的70%归贫困户,达到帮扶力度更大化。
据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陆洪庆介绍,该县围绕“树品牌、提质量、拓销路”,着力提质增效,引进兴义市宏利妤翔公司打造双季红芯红薯种植基地700余亩。申报无公害红芯红薯认证1.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2家。强化校农结合、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对口帮扶城市促销等,与新浪网合作举办推介会,组织红芯红薯生产企业参与展销会、推介会及省内外博览会,发展订单红芯红薯达600万斤以上,不断提升知名度,价格由过去的0.6—1.0元/公斤,已攀升到8—16元/公斤。引进红芯缘公司、贵州圆圆农业公司进行产品深加工,红薯加工年产量达500吨以上。
下步,紫云自治县将按照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后县委常委会上明确提出的重点推进“一县一业”红芯红薯、蔬菜、食用菌“短平快”三大产业规模化发展要求,继续加强院县在红芯红薯育苗、病虫害防治、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合作共建。加大产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深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强化政策支持与资金帮扶,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