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综合实力。以高新技术为引领的先进装备制造是现代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更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引擎。
安顺装备制造业的主体,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航空工业,坚守“报国”初心,历经半个世纪的砥砺奋进,至今已形成了较完整的航空整机及零部件研发、制造、服务保障体系,并带动了地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形成集群发展趋势。目前,我市装备制造业共有约50家企业,主要是航空、汽车和普通机械三大类,集中分布在有铁路过境的西秀区、平坝区和经开区。
立足现有装备制造业基础,以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飞机制造、总装、试验、试飞区域为核心,依托航空工业企业人才、技术等优势,我市将认真落实国家相关发展战略,聚焦航空产业,发展民用航空装备、燃气轮机、新能源汽车、特色装备及相关零部件等关联产品,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生产制造与使用保障体系。
艰苦创业 奠坚实之基
“专注于航空锻件新材料、新工艺研制生产,安大相继开拓了民用航空发动机、飞机、航天、船舶、兵器、核电等新市场领域,公司50余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奋斗史。”回溯企业发展壮大之路,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单振感慨万千。
安大公司创建于1966年,“三线建设”时期的安顺,交通不便,厂房、生产设备简陋,生活条件贫穷落后。1969年,为了助力贵州航空工业早日生产出飞机,安大从简陋的“纯手工操作”“两锤一炉”开始,迈出了航空军品锻件生产的第一步。
1975年,新增10吨锤完成安装调试,安大正式开始了大型航空锻件的研制生产;1981年,自制直径1300毫米环轧机投入生产,解决了航空工业新机研制对大型环轧锻件的需要,迈出自主创新第一步;1983年,安大生产的TC11钛合金压气机盘模锻件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航空发动机钛合金压气机盘应用的空白;1989年,直径1800毫米环轧机首轧GH4169材料航空发动机环件获得成功,在全国尚属首次,安大“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正式确立。
2000年,安大建成直径3000毫米数控碾环机,在补充完善环形件配套辅助生产线建设的同时,航空环形件锻造的整体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完成重点型号任务和实现大型环件的精密轧制提供了可靠的能力保障,成为了实至名归的中国特种锻造基地。2000年改制以来,安大产值、销售规模增长了十倍以上,“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2019年,安大计划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再创企业历史新高。
同一时期在安创立的航空工业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安吉精密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新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也在多年的奋斗和积淀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安公司成为贵州省首家通过国家贯标评定企业;安吉公司入选国家第三批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贵飞工业联合体构建积极推进,核心能力建设取得成效,FTC—2000G成功首飞……
正是在这些老军工企业的支撑引领和转型升级推动下,我市装备制造业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全市装备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9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48.22亿元的比重为11.7%;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214.68亿元的比重为11.87%。2018年,全市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
科技引领 强制造之本
近年来,我市装备制造业成果丰硕,主导产品有教练机、无人机、航空发动机,是国内同领域的主要产品;重要产品有汽车、环卫车、索道缆车、高低压氧舱、轴承等,已在国内拥有一定知名度。同时,以航空产业为依托,带动相关产品发展和融入国际产业链,黎阳国际、安大公司的发动机零部件,贵飞公司无人机、教练机等进入了国际市场;在“军转民”方面,出现一批高端民用装备产品整机和零部件,如民用无人机、智能医用高压氧舱、航空零部件等。
8月20日,走进位于经开区的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机器轰鸣、火花四溅,工人们正在生产高压氧舱,一派繁忙景象,组装好的产品整齐摆放在入口两侧,即将运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风雷公司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高压氧舱的研发和生产,是国内最早获准国家定点专业生产医用高压氧舱产品的厂家。为推进“军转民”深度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军工+”行动计划,结合国家、省、市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贵州风雷氧业科技事业部(简称氧业事业部)应运而生,形成高压、低压、微压氧舱全系列产品的研发应用体系,并逐步发展成为国内高、低压氧舱行业领军企业,大型复合环境模拟试验设备领域国际一流企业。
风雷氧业的各类高压、低压、微压各型舱室产品技术源自其军品的大型非标设备、大型试验夹具和试验平台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军品挂钩的弹射技术,公司各型舱室产品涉及机、电、气、液压及各类环控的设计与制造技术,拥有几十项专利。“立足装备制造这个主业,走一条以科技为引领的道路,才是公司创新发展的根本。”贵州风雷航空军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蔡晓说。
发展至今,风雷氧业研发生产的产品主要包含医用氧气加压舱(单人)、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多人)、车载氧舱、便携式软体氧舱和高端复合材料养生保健舱等氧舱系列产品,以及载人低压舱、文物研究低氧实验舱、常压氧吧等,技术上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低压舱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85%以上,近年来国内各类大型低压复合试验舱均为风雷公司承制,已成为国内低压舱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典范。
开拓进取 托腾飞之翼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安顺的装备制造业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寻求突破,蹄疾步稳迈向高端和先进,已经能够与国际同行优势企业同台竞技。
1987年,风雷氧业为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制造生产了第一台FLY-3800型高压氧舱,成为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2002年完工的第三军医大低压舱群作为业内标杆工程,目前仍是国内技术领先、亚洲规模最大的低压舱群;2017年,为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全球最大(直径30米,高度45米)的极端环境气候试验室投入使用,填补了国内和国际多项技术空白。
2018年4月,被誉为“贵州智造神器”“航空制造重器”的国内超大吨位等温锻压机在安大投入生产,极大地满足了我国大型钛合金、高温合金等难变形材料复杂锻件的成形需要,有力促进了航空、航天、船舶、风电等领域对大型等温锻造技术的研发应用,有效解决了国内部分装备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对实现大型等温锻盘轴件的国内自主研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技为先、创新为魂,梦想不息、奋斗不止。未来,风雷氧业将积极开发“微压养生舱”产品,瞄准亚健康和慢性病康复治疗人群以及高原刚需,开拓养生、养老、保健、美容、塑身等新兴大健康产业市场。大力拓展各装备制造领域中高端锻件市场,推进形成军品、民品、外贸三大领域协调发展格局,安大也将一如既往地主动作为、突破自我,在加快专业拓展、强化特种锻造优势经营思路的带动下,不断加快融入全球装备产业链的步伐。
在装备制造业全局战略方面,我市将围绕教练机、无人机重大项目,积极打造整机、总成和系统、零部件配套到维修、服务的航空产业全产业链;积极引进高新智能制造企业,重点发展智能专用装备、智能仪器仪表、智能控制系统与传感器等;推动汽车制造企业资源整合,形成以云马汽车、云雀汽车带动,安顺汽车关键零部件与配套企业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态势;大力发展以医疗健康装备、轴承配件、石材机械、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机械、物流装备等为主的其他特色装备制造业;围绕我市重点装备制造业优势,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工作,延伸上下游产业链。
根据《安顺市八大百亿级工业产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市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要达到120亿元,到2022年达到140亿元,实现由跨越发展到展翅腾飞!(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甘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