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主要包括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产业。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火电发展迅速,技术改造不断推进,火电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水电建设稳定发展,绿色小水电建设快速推进;风电、光伏发电从无到有,电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关岭新铺光伏电站
《安顺市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要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化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火电转型升级、水电优化发展、新能源有序开发、电网结构强化提升、电力市场拓展壮大、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六大行动计划”。计划到2020年,全市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确保达到70亿元,力争达到90亿元;到2022年,清洁高效电力产业产值确保达到80亿元,力争达到100亿元。2022年,全市电力装机达到475万千瓦以上,其中火电装机252万千瓦、水电装机180万千瓦,风电装机15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3万千瓦,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5万千瓦。
关岭永宁风电场
清洁高效电力产业的发展,使我市电力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能源产业的战略性、基础性地位得到巩固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电安顺发电公司进行技术改造
火电:技术改造快速推进
火电,长期以来是我国居民和工业用电的主要来源,但环保问题相伴相生。因此,清洁绿色发展是推动火电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安顺市清洁高效电力产业振兴实施方案》提出,要稳步推进现役燃煤机组节能减排改造,优化存量机组,不断降低现役燃煤机组供电煤耗。到2020年,全面完成现役非W型火焰锅炉和非循环流化床锅炉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和煤电机组节能改造任务,实现我市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低于320克/千瓦时的目标。作为国有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从1996年一期两台30万千瓦机组的建设至今,国电安顺发电有限公司从未停止技术改造的步伐。
国电安顺发电公司进行技术改造
“公司通过技术革新、推进三废治理等方式,努力降低煤耗,大力推进节能改造。”国电安顺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技术改造的推进,公司节能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16年,公司2×300MW亚临界机组综合升级改造申请得到省发改委、省能源局批复,公司技术改造进入新阶段。2018年1月、9月,改造后的3、4号机组分别一次启动成功,并顺利通过168试运。经国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对其进行的机组性能试验,各项指标优良,实施效果优于技术协议要求,达到改造预期效果。技术改造完成后,在THA工况(330MW)下,3号机组降低煤耗约14g/kW·h,4号机组降低煤耗约20g/kW·h。3、4号机组的改造完成,标志着此次技术改造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龙宫绿色小水电站
技术改造换来的是企业效益的提升。2018年,公司年发电量超过57亿度;2019年预计将达到60亿度,产值近18亿元,纳税近5000万元。截止2018年12月,公司共投入资金近18亿元,对环保设备设施(脱硝、脱硫、除尘、噪音)、高效节能电机、锅炉燃烧器、吹灰器、空预器、磨煤机分离器、输渣系统等进行改造。一系列改造后,公司厂用电率下降约2%,供电煤耗下降约26克/千瓦时。
水电:绿色小水电站加快建设
我市地处长江水系乌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盘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水能资源丰富,水电开发利用较早。其中,农村小水电站发展较快,但一些不合理小水电站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此,我市加强对全市农村水电站的监管,一方面抢抓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印发的《农村小水电扶贫工程试点实施方案》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农村小水电扶贫项目帮扶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农民脱贫;另一方面积极稳妥推进我市农村小水电站清理整改工作,加快绿色小水电站建设,切实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普定,农村小水电扶贫试点项目之一——木拱河水电站建设已进入尾声,即将投入运行。该电站装机容量700kW,年发电量221万kW·h。按照扶贫缴存金额为中央和省级6%的要求,项目业主单位于2018年10月将扶贫收益28.5万元发放给受益贫困户,涉及贫困村3个,贫困户306户,贫困人口1076人,扶贫履约将持续20年。
龙宫绿色小水电站
在龙宫,一座“绿色科普观光型水电站”在这里建设完成,不仅合理利用了水资源,还成为全市青少年了解水力发电知识的科普点。得益于绿色小水电站的建设成效,2016年,龙宫水电站被水利部评为“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龙宫水电站不仅发电作为清洁能源,还兼顾了科普和观光功能,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龙宫水电站党支部书记谢兴峰介绍,水电站装机1200千瓦,2017年发电650万度,电费收入305万元;2018年发电660万度,电费收入310万元。
发展绿色小水电站,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提供劳务、入股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有效解决农村居民用电问题,带动农村通水、通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小河流治理和水土流失防治。截至2018年底,全市农村小水电31座(其中:运行25座、在建3座,废弃3座),总装机规模21.56万kw,发电量83359.4万千瓦时,发电总收入1.7亿元,上缴税金730.34万元,解决900余人就业问题。绿色小水电站的建设,推动形成“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经济合理、管理规范”的农村水电站发展格局。
风电:从无到有加快发展
风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在我市发展也取得了突破。我市结合风力资源优势,积极在适合风力发电的县区发展风电,全市风力发电从无到有,加快发展。
关岭永宁风电场
位于关岭自治县永宁镇和普利乡的永宁风电场由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该项目2014年4月获得贵州省能源局核准批复并开工建设,2015年6月2日全部机组投产发电。该项目设计安装24台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48MW,年设计发电量96256MW·h,年利用小时数2005h,总投资45408.75万元。发电系统实现了智能化控制,代表了我国风电领域的发展水平。
“风力发电是将风能转变为机械能,再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过程。在整个流程中,不需要消耗其它常规能源,不产生大气、液体、固体废弃物污染。”中国水电顾问集团风电关岭公司值班班长陈江巍说,按照设计,风电场项目建成发电后,每年可发电9600多万度,按照火电站煤耗及各项废气、废渣的排放标准,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0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8.3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0.06万吨、烟尘排放量约0.02万吨、灰渣排放量约1.08万吨。
“该项目建成后发电量屡创新高,最多的一年发电量超设计发电量1200多万度,超过设计预期发电效益水平。”陈江巍表示。据统计,2018年,永宁风电场发电量超过一亿度,实现上网电量9600多万度,实现营业收入4900多万元,实现利润总额270多万元,经济、环境效益显著。
目前,全市风电装机总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5亿度。关岭永宁风电场、普定普屯坝风电场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风电装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镇宁革利风电场已开工建设,关岭岗乌风电场、紫云马鬃岭风电场等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全市风电发展逐步迈上新台阶。建设过程中,我市认真谋划做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抓好风电项目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确保风电开发地区“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光伏:产业发展助民增收
光伏发电作为清洁高效电力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发展的重点。近年来,我市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集中式光伏电站,并把光伏发电作为扶贫项目延伸到贫困村寨,助力脱贫攻坚。在关岭自治县江西坪村,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新铺光伏电站顺利建成,项目一期投资35542万元,占地面积1265亩,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2017年6月30日,这片由21.12万块多晶硅太阳能发电板组成的光伏方阵首次并网发电。
关岭新铺光伏电站
“安顺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都在关岭,海拔高的地方,我们发展风电,海拔低的地方,我们发展光伏发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关岭自治县发改局局长李鹏介绍道。据测算,该电站年均利用日照时长达1060小时,年发电量达5860万千瓦时,建成至今发电量超过1亿千瓦时。通过土地流转、进站务工等方式,还带动了8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
新铺电站的建成,标志着我市光伏发电实现零突破,太阳能开发利用取得重大进展。2017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各类光伏电站18座,总装机8.6万千瓦,覆盖镇宁、关岭、紫云三个自治县共41个贫困村,绑定贫困人口4900余人,部分机组已并网发电。2019年我市还将申报7个项目参与全国竞价,并全部纳入2019年国家竞价补贴范围,总装机59.82万千瓦,全市光伏发电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如今,全市清洁高效电力正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水火互济、风光互补、多元发展”的电源格局逐步形成,生产运行稳、保障能力强、综合效益优的电力供给体系加快构建,将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取得更大发展。(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肖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