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自治县:70年开放发展 铸时代新章

2019-08-28 10:13:01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古宇 陈国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宁全县商业、饮食服务、波波糖、牛肉干、运输、民族工艺等行业纷纷兴起,波波糖更成了特色旅游商品,随着黄果树大瀑布的品牌风靡全国,1989年,镇宁被批准为省级“个体私营经济试验区”;“开放镇宁”确立两年来,镇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2018年全县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工作评价指数分别位居全市第一、第二。
      风正帆悬正可期,勇立潮头敢争先——70年间,镇宁经济社会发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汇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磅礴力量,2019年,镇宁全县成功脱贫出列;展望未来,镇宁坚持“大开放”理念,以“大开放”促“大合作”,扩大基础设施和发展平台、转型升级和城乡统筹、社会民生和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等领域的开放力度,创新合作模式,全力打造开放型经济强县,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同步小康,彰显城市魅力。

镇宁自治县新貌   王元虎  摄

综合实力大提升

      翻开镇宁7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史,一组组数据犹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奏响了这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发展奋进之歌。

      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0.055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08.7亿元,年均增长11.6%;人均生产总值从42元增长到2018年的37861元,增长901培;财政收入从1949年的1万元发展到2018年的5.6亿元;

镇宁自治县南北大街   周庆子 摄影

      进入21世纪以来,镇宁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向好,表现出较强的经济活力。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1亿元,比2005年的11.47亿元,增长2.2倍,比2000年的6.43亿元,增长3.9倍,年均增长16.9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52年的5万元增长到2016年的101.7亿元。2017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2.3%,2018年,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1.3%。
      三次产业比例完成了从1949年83.6:0.9:15.5的“一、二、三”结构,到2018年21.38:22.26:56.36的“三、二、一”结构的华丽转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6年的100元增长到2012年4666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7902元增长到2018年的28104元。

镇宁收费站唯美晚霞   牧之 摄影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镇宁按照“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坚持主基调主战略,强力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持续打好“一二四”攻坚战,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高质量迈进。
      惠兴高速、六镇高速相继竣工通车,完成镇宁至乐纪省道升级改造,基本完成乐纪至坝草国道升级改造,实施通村油路总里程750余公里,县城新客运站建成使用,14个乡(镇、街道)客运站先后启动建设;新增、恢复、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34万亩,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口4.58万人,建成纳井田水库;新建改造配电变压器324台,新建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30千米,水电站装机新增21800千瓦。

镇宁自治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曹业辉 摄
      2018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在2017年首次突破“五个百亿元”的基础上稳步前进,呈现出“运行平稳、稳中有进、进中有变、喜中有忧”的态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7亿元,增长13.8%,全市排名第一;财政总收入8.23亿元,增长6.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亿元,增长2.23%;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7%,全市排名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3亿元,增长8.3%,全市排名第二。

开放发展大提速

      开放带动,创新发展。70年来,镇宁自治县向开放借力,创新活力,加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释放了“开放镇宁”的发展活力。

镇宁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大楼   周庆子   摄影
      持续推进“三权促三变”改革,着力推动农村生产力变革,1539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晰,完成103.64万亩林地勘界确权和颁证,全面启动农村“宅基地房地一体”工作;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保留的329项县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政务大厅办理,压缩办理时限66.46%,其中131项提速为即时办结;积极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年发放“五证合一”营业执照2661户;大力推进民营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65.6亿元,完成民间投资70.5亿元。
      改革提升内力,开放引来活水,2018年,镇宁全年新引进招商引资项目84个,新引进省外企业14家,成功引进大唐集团、碧桂园、中城投等一批500强企业,引入制鞋、电子元器件等一批劳动密集型项目,有力带动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增收。

镇宁自治县顺利达纺织厂   薛峰 摄
      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镇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制定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1+15+204”的县乡村三级指挥、调度、督导三大攻坚体系,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和夏秋攻势。全县所有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耕扶贫一线,3018名干部下沉帮扶21458户贫困户,大力开展脱贫攻坚“1+5”问题专项治理,群众认可度不断提高。“千企帮千村”行动深入推进,58家非公企业结对帮扶72个贫困村,为1688名贫困人口解决就业问题。

2018年3月10日开始,贵州宜叶黔香茶业有限公司江龙镇茅草村基地2000多亩茶园开园,每天,当地的200多名茶农在这务工。(薛峰 摄) 
      2018年,镇宁在14个乡(镇、街道)实现深度贫困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农村中小学校医务室标准化建设、妇幼保健机构远程医疗、疫苗数字化监控系统建设等“五个全覆盖”,医疗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脱贫攻坚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上调至每人每月93元,失业金上调至每人每月1344元。就业创业工作均衡推进,新增就业人数5632人,同比增长10.6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16%以内;创业带动就业1418人,发放创业贷款1940万元,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1532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增长7.14%、9.86%,发放低保金5233.21万元,保障困难群众1.45万人。不断提高特困供养水平,投入385万元供养391人。

设施完善的镇宁自治县简嘎乡易地扶贫搬迁点   周庆子 摄
      一系列民生“组合拳”,让居民生活迈上新台阶,腰包越来越鼓。2018年,镇宁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8014元、8822元,分别增长9.4%、10.1%,排名全市第一和第三。

创新发展再起步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镇宁自治县如何再造夺目之光,完成属于自身的产业嬗变?
      镇宁自治县正在搭建产业发展大平台,以城镇村为载体,以工业园区和石材产业园区建设为主抓手,做好中东部产业转移承接,引进红星公司、汇景纸业、晨春公司和天韵石尚公司等龙头企业落户;

镇宁汇景纸业生产车间内工人加紧生产  赵盛昭  摄
      建设占地面积5450亩、总投资约70亿元的贵州西南国际生态石材博览交易中心,致力于打造立足镇宁、辐射西南、影响全国的石材基地,并积极融入全省“互联网+贵州石材”“贵州石材云”建设计划,在石材创意设计、物流、电商及国际化战略上走出一条新路径。

位于镇宁丁旗镇的中国(安顺)石材城   周远钢  摄
      如今,镇宁以轻工业园区和石材产业园区为主的开放平台已经搭就。除了平台搭建,镇宁自治县还积极融入“贵州内陆开放型试验区”、黔中经济区、贵安新区、安顺通用航空产业示范区等重要平台,搭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一系列经济“快车”,抓牢胶州、诸暨、花溪等对口帮扶“梯子”,用活“国家发改委深化县城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试点县”“全省扶贫攻坚示范县”“农村金融信用县”“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省双拥模范县”等“牌子”;积极引进优强企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筑牢脱贫攻坚等民生基础,全面提升开放形象,打造经济增长极。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古宇 陈国平)



责任编辑:李芸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