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当镇:弘扬长征精神 美丽乡村更多彩

2019-09-18 17:01:20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郭修 刘现虹 姚福进

  近日,记者驱车来到紫云自治县板当镇曾经红军战斗过的撒金便桥,站在撒金便桥往上看,惠兴高速与安紫高速在这里互通交会,形成一座人字型立交桥,这个历史的节点,见证了百年沧桑几经修复的便桥与现代交通的更替,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岁月。

2

  撒金桥上看今昔

  1935年4月14日,红一军团二师、军委纵队后梯队及干部团从坝羊出发,沿板当镇洛河、沙子哨、板当街上、撒金便桥、马鬃岭前往紫云县城。正当红军后续部队二十九分队和电话队经撒金便桥时,遭遇国民党反动派飞机轰炸,导致11名红军被炸伤,1名红军在桥头坡脚壮烈牺牲。

  自从2013年11月1日惠兴高速建成通车,让紫云县进入了高速时代,融入了贵阳一小时经济圈,带动了紫云县域经济的发展。

  2018年1月1日,赤望高速安顺至紫云段(紫望)建成通车,今年9月28日赤望高速将全线贯通通车,打通了紫云北上的高速通道,也打通了安顺至东南出海口的交通动脉,安顺实现县县通高速,贵州实现了西部首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昔日红军经过的撒金便桥,也是板当到紫云县城的便捷通道、必经之道,如今承载过重要历史功勋的撒金桥不复以往的繁荣,只是村民的步行通道,取而代之的是其上方横跨东西、南北的立体交通枢纽,让紫云步入了大交通大发展时代,成为沿线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

5

  “红色河水”滋润麻山

  据历料记载,那时的撒金便桥由石板平铺而成,河面较宽、桥面较狭窄,被国民党反动派飞机炸伤的红军,有的堕入河中,虽被营救上岸,一时间,被鲜血染成红色的河水顺流而下,浸染着格凸河上游水面。

  而今,为解决紫云县工程性缺水问题,在格凸河上游修建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项目,该项目是贵州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三年行动计划”规划建设的区域性重要骨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水利部要求加快推进建设的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纳入了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名单,同时纳入了水利部要开工建设的20座重大工程项目名单。工程等级为II等,工程规模属大二型。

  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紫云县城和周边8个乡镇12.3万人、2.35万头牲畜的饮水需求,提供工业供水量4377万立方米,灌溉供水量2281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7.41万亩,真正实现水润麻山惠民众,兑现数十年来麻山人民的梦想。

  目前,大坝填筑已封顶,正在为大坝面板浇注作准备。预计2020年4月份下闸蓄水。

1

  红军情意代代相传

  车走蛇形,道路崎岖,记者一行来到尅哨村听92岁的陆仲奎老人讲红军的故事。老人说,撒金大桥原来是云盘村吴老板承头修建的,当地百姓也参与集资,落成后拿钱撒下桥叫撒金大桥,后来1958年重新复修。

  尅哨村马鬃岭组67岁的村民周大荣给记者讲述了从父亲周洪贵那里听来的红军故事。

  红军在经过撒金桥时,被国民党的飞机轰炸,于是红军被打散,2位红军沿着河沟向尅哨村行走,由于身负重伤,有一位红军因流血过多不幸牺牲。见状,周子成将受伤红军背到后山炭窑里,将红军安排绥当后,匆匆赶回家中找来中草药给红军(曹金彪)治伤。第二天,周子成老人找来周洪贵、周洪恩等人,把那位红军的遗体抬上山掩埋。

  同时,离马鬃岭二里路的尅卜寨李德云家,也有两位红军伤员,一位叫宋甫高,一位叫钟昌珍,钟昌珍伤势较轻,不久就去追赶部队了。之后,曹金彪与宋甫高养好伤,邀约一同去找部队,临走时,周子成等群众给红军每人装2升大米,带上糯米饭,还把家里仅有的6个铜板送给红军做路费。两位红军战士被老百姓的深情厚意感动得留下泪。

  而今,改扩建的G354国道从村中穿过,随着山下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们纷纷搬到山下的公路边居住。一栋栋楼房在公路边拔地而起。

  “现在,党的政策好了,看病有医保,读书有义务教育,看不起病、读不起书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贫穷家庭还有国家扶持等。”周大荣说,他经常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今天的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的工农红军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换来的。

4

  红军过处换新颜

  近日,记者走进紫云县板当镇圆梦社区,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一户户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的贫困村民搬进了新居,享受着小康新生活。

  家住易地扶贫搬迁点圆梦社区D1幢402房64岁的韦永华提到曾经听老人们讲的红军故事,感慨万千。

  “没有红军长征,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啊!”韦永华1975年去青海省当铁道兵,他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退伍军人,一家6口从坝羊镇鸡场坡村长冲组搬来,回忆起以前的穷苦日子,他感叹道:“原来我们住的是烂瓦房,吃的是包谷饭,没有菜、没有油,三天两头饿肚子。如今,党和政府关心我们,把我们从山旮旯里搬迁出来,房子修得漂漂亮亮,拎包就可以入住。现在生活好过,吃的是大米饭,一日三餐,每餐都有肉吃。就连看病也很方便,离镇卫生院也就1公里路程。”

  韦永华今年患肾结石,医了1万多元,自费3000元。韦永华说到今昔的对比,开心地打开话匣子。他的儿子媳妇在紫云打工,老俩口帮着带孙子,大孙子读一年级、小孙子读幼儿园。两个孙子让老人十分自豪,他指着墙上九张奖状告诉记者,这些是孙子们获得的荣誉。“现在政策真是好,不但免了书学费,孙子们读书还得到教育补助金1500多元,以前娃娃上学要走四五里路,现在家门前就有学上了。”韦永华对现在的生活充满了感激。韦永华说:“社区的‘四点半课堂’孩子们很喜欢去,他们一放学便去做作业,有老师辅,真好!”

  过去,红军部队露宿过的板当街道只有几栋小小的砖瓦房,如今的板当街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移民搬迁安置点整齐划一的栋栋楼房,设施齐全的公共服务区域,让老人老有所养,孩子们学有所教,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郭修 刘现虹 姚福进)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