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创新笃行走新路 勇立潮头敢当先

2019-09-19 09:30:48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唐琪 刘念

  70年艰苦奋斗,70年风雨历程,70年奋发图强!

  70年间,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起来、富起来!一改往日贫穷旧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70年光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瞬,而人们的生活丰富程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经开区的跨度,是安顺70年发展跨度的时代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是尚未单独规划的城西一隅;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这里是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前沿阵地;进入新时代,这里是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和创新力的新兴城区。

  27年前,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一路栉风沐雨,由城西阡陌纵横的农田到如今的繁华都市。经开区一直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踏浪前行,阔步走出一条勇立潮头、抢抓机遇、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凝聚起城市的活力与未来。

高铁飞驰 李书林 摄

高铁飞驰 李书林 摄

  黔中崛起新兴城

  走进经开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兴伟石博园、万邦建材市场、多彩万象旅游城、澳维天下乐城、亿丰国际汽车物流园等一大批商业综合体投入运营。在这片积淀着改革与发展的热土上,三线精神在此延续,经济齿轮在此运转,工业脉搏在此跳动,文化气质在此沉淀。一幅幅明丽精美的照片勾勒出经开区的旖旎风光,反映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一组组详实的数据显示着这片土地在27年中翻天覆地的变化,讲述着经开区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迈出的坚实步伐。

  困难一个个攻克,目标一个个实现,蓝图变现实,愿景变实景。

神骏文旅小镇 记者 薛峰 摄

神骏文旅小镇 记者 薛峰 摄

  从直击长空的山鹰飞机到星罗棋布的食用菌大棚,从万人空巷的黄果树飞行大会到冉冉升起的娄湖明珠,从繁忙的黄果树机场航班到疾驰的安顺西站高铁班列。在经开区,安顺制造的外贸飞机走出国门、响彻寰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气势磅礴的经开区图景。

  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培育的3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经开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发展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精进前行,充当着安顺经济社区全面发展的进取标兵!

  据统计,经开区GDP增速连续7年保持全市第一;2018年,经开区城镇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排位全市第一;今年上半年,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5项全市第一、1项第二。建区27年来,经开区建成区面积从最初的5平方公里拓展至36平方公里,占主城区面积的36%,常住人口达32万。城镇化率达85.5%,为全市第一。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是经开区32万人民的昂扬斗志和奋发当先的激情,不断增强着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黄铺新区综服大楼

黄铺新区综服大楼

  先行改革试验区

  时光回溯,1992年8月8日,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办公。据《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十年沿革》记载,经开区建区时的范围是:东起老城建成区两可间,西至杨家桥板凳山,北抵安普路、双阳机场,南达贵昆铁路、滇黔公路和贵黄公路成带状分布。

  初建的经开区敢字当头,勇于尝试。1993年,在全省首例将19939平方米国有土地的使用权进行拍卖,被媒体称为“黔中敲响竞叫槌”。当时的经开区,除了“三线”建设时留下的几家军工企业,周边不是山,就是农田。经开区通过内联外引双向推进,“资源、市场全面开放,经济、技术综合开发”的工作思路,用足用活优惠政策,理顺各种工作关系来提高办事效率;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善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各项工作逐渐有了起色。至1995年,辖区内基础设施初具规模,西航路十里长街自东向西延伸,一期开发框架已具雏形。

  作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经开区是在倡导创办“多种经济成份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试验区的延伸与扩展。经开区工管委一直紧扣试验区“多种经济共生繁荣”的主题,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和探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增强竞争力,推动各种所有经济在辖区内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经营方式多样化。

双阳工业园内企业 张燕 摄

双阳工业园内企业 张燕 摄

  90年代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开区又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注重对生产型企业和工业项目的引进,并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到1999年,规模经济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0万元,将辖区原有零散的项目示范调整为产业区域示范,逐步形成经开区的支柱产业。

  2002年2月19日,撤地建市的新安顺市委、市政府正式下文,明确经开区为县区级建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经开区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区内累计立项567个,项目资金达38.31亿元,区内企业增至百余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7亿多元,两税收入为5000万元。

  这一时期,经开区提出为军工企业打造一流环境的发展思路,吸引了分散在深山的云马、风雷、兴安、安吉等多家军工企业到区内投资建设,进一步形成了以飞机及航空附件、汽车零部件制造为主的该科技产业集群。2011年,国家将经开区土地开发面积调整为11.45平方公里,所辖常住人口为52362人。至2018年,经开区建成区面积扩展至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32万。

  一座座高楼、一个个高新企业,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刷新记录。经开区每年发生的变化,如一圈圈年轮,镌刻在历史上。以公路为线条、桥梁为骨架,描绘航道、装点在黔中大地上,绘就激动人心的壮美画卷。

  如今,75岁的刘金雄坐在温馨的家中,和老伴津津有味地翻阅着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自家老照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穿不愁、交通四通八达。没有新中国,哪有我们今天的好日子!”刘金雄说道,上世纪60年代,他从北京来到安顺,一头扎进深山里建设云马厂。“没有厂址,用锄头挖山;没有道路,挑石搬土填平沟壑;没有住房,我们就用芦席围成小屋,条件苦啊!”

  这些年,刘金雄前前后后搬了4次家。1980年,从事钣金工的刘金雄在车间当上了班长,一家人从芦席房搬进了厂区房,房屋虽然一家一间,但中间仍用席子隔开;上世纪90年代初,刘金雄和家人搬进了10多平方米的平房;如今,他家住进了两室一厅的小区楼房,和老伴的日子过得充实、舒心。

  刘金雄的一家生活变迁,见证了经开区的发展变化。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奏曲。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狭窄蜗居”到“保障住房”,出行从“封闭堵塞”到“四通八达”,经开区群众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娄湖生态公园  记者 薛峰 摄

娄湖生态公园 记者 薛峰 摄

  经济社会大发展

  站在2019年,回溯经开区的发展历程。1992年8月8日,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挂牌成立;1997年5月15日,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定位全国创建“青年文明社区”示范点;1998年9月8日,安顺星火技术密集区顺利通过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验收并挂牌;2008年2月20日,被确定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2016年12月31日,经开区在全市率先实现脱贫;2017年10月30日,国家火炬安顺航空智能制造特色产业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创新平台;2017年12月27日,被确认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2018年7月31日,黔中(安顺)物流园区获授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及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

  随着全区经济社会的大发展,经开区构建了公路、铁路、航路的高效立体交通。该区在三年时间建成市政道路140多公里,近乎是建区时的6倍,道路交通规划纳入主城区交通路网进行规划布局,长达150公里的市政路网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外延内接,与普定、镇宁实现同城化,花安高速、高铁更是让经开区融入半小时零换乘的黔中重要交通枢纽。

黄果树机场 廖永忠 摄

黄果树机场 廖永忠 摄

  2004年9月28日,在原安顺机场基础上改扩建的黄果树机场正式通航,开通青岛—安顺—昆明的首条航线。如今,航空网络布局更趋完善,城市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经开区,可以由黄果树机场出发,直飞前往北京、上海、南京、青岛、西安、杭州等10多个城市。

  2016年12月,拉开了经开区高铁时代的序幕,经开区范围内的安顺西站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高铁站,为安顺人的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早上从经开区出发,上午就可以到昆明吃米线;中午可以到重庆、成都吃火锅,也能到长沙喝上“网红奶茶”;经贵阳换乘贵广高铁,下午可到广州饮茶;一路向东,可以到上海吃晚饭;北上首都,可以到北京吃夜宵。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乡协调成为新亮点。通过对交通秩序、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大力整治,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经开区各项城市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现代化城市元素也越来越丰富。奥体中心健身设施齐备,娄湖生态公园成为城西的“城市会客厅”,幺铺特色小镇兼具民国风情和特色美食,“十里荷廊”田园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新典范,是市民近郊游的热门目的地,黄齐生故居、神骏生态小镇等打造文旅融合行业引擎。城区一步一景,如在画中游,全区建成绿化覆盖率将达到42%以上,绿地率将达到38%以上,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平方米以上。

聚福菌食用菌基地   杨元明 摄

聚福菌食用菌基地 杨元明 摄

  奋笔疾书新历史

  一代代奋斗的经开区人,一项项逐渐做强做大的特色产业,勾勒出经开区70年的奋斗华章。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经开区正在奋笔疾书新的历史。

  经开区干部群众众志成城、戮力攻坚,通过发展食用菌、莲藕等绿色产业,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实现“户户有增收途径、人人有脱贫门路”。在全市率先推行的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和“互联网+教育”等改革举措,有效促进师德师风和教学质量双提升;率先完成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攻坚建设任务;“医联医共体”助推“大医疗”改革,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三甲医院优质医疗服务;通过村居自治“七个一”、“大政法、大征收、大群团”的三大部制等系列举措,全区社会治理得到大幅提升;狠抓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等四场硬仗,把握东西协作机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2018年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8%,实现了脱贫出列,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建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黄果树飞行大会 廖永忠 摄

黄果树飞行大会 廖永忠 摄

  一组数据显示,经开区近年来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与2012年相比,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从42.61亿元增长到135.25亿元;财政总收入从5亿元增长到14.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11.5亿元增长到33.5亿元;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7.12亿元增长到80亿元,年均增速达3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617元提高到31697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10元提高到12179元,均排位全市第一。

  而最早的可考数据则是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10.61亿元,财政总收入为4832万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337元和2490元。相较2018年,十三年间,GDP翻了近13倍,财政总收入翻了近31倍,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翻了4倍多。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经开区32万干部群众努力走出了一条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发展之路,拼出了经开区的大发展、大跨越。时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开区站在建区27年的历史节点上,放眼未来。将加快产业集聚、推动创新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围绕2025年打造千亿元级园区目标,全力深化推进工业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一座产城融合的黔中新城。(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唐琪 刘念)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