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耕秋收,十年之计在于开荒种树,百年大计在于教书育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承载了民族的希望与未来。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安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70年。从破旧瓦房到坚固美观的教学楼,从“彩色粉笔”到“电子白板”,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70年来,我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效率推进、高质量落实,持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深入教育改革。经过70年的发展,全市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发展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安顺经济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保障教育投入 提升办学水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伴随着朗朗读书声,记者走进安顺一中,探寻安顺教育发展的印记。
安顺一中前身为“安顺县立中学堂”,于1914年正式成立,第一期招收学生仅为40余人。成立之初,学校条件艰苦。校舍由清代考棚改修,而学生宿舍则由礼堂前左右两推“号房”拆除后改建而成。一中老校友黄茂岘曾回忆道:“当时的教室十分简陋,窗子没有玻璃。冬天室内室外气温一个样,学生们抬头就能看到椽皮屋瓦,和今天的条件没法比。”
事实上,陈旧、简陋的校舍是解放初期我市大多数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面对陈旧落后的校舍现状,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把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作为目标,通过实施“全面改薄”、四项突破工程建设、教育“9+3”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职“百校大战”建设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重大项目,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仅“十三五”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65.36亿元,新建幼儿园、中小学、高中阶段学校66所,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高中阶段学校435所,建设规模359.8万平方米。与此同时,不断加强与青岛、衡水、重庆等地的教育交流合作,签订多项协议,建立联动机制,借力登高,提升我市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推进“教育信息网络满覆盖、教育教学资源满覆盖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满覆盖”,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目前,全市中小学已全部按标准配置了计算机、投影仪等信息设备,远程教育站点覆盖率达100%。全市中小学校(含教学点)网络宽带接入率达到98.9%。共建设智慧教室44间,录播教室320间,实现区域互动课堂学校330所,“交互式一体机”建设实现全覆盖(含实验室)。曾经一张嘴、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师上课形象,早已在教育信息化的潮流中一去不复返。
2018年12月1日,贵州省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督导检查反馈会召开,继平坝区、普定县获得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工作认定后,西秀区、镇宁自治县、关岭自治县和紫云自治县也通过了评估,这标志着我市圆满完成了到2018年所有县(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要求,安顺教育实现从“有”到“好”的历史性转变。
深化教育改革 共享发展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发展教育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任。
据安顺教育志记载:1949年11月26日,安顺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正式建立,人民政府成立后对解放前的教育采取“包下来”的政策,接管了原有的中心学校和国民学校。1949年底,全区6县仅有小学155所,在校小学生7922人。95岁高龄的老教师郭德瑜告诉记者:“当时很多农村家庭根本没有送子女上学的概念和意识,有的乡镇甚至只有一所小学,全校也只有一名老师,到了农忙时,教室里更是连学生也见不到一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我市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
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市抢抓历史机遇期,切实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推进多元主体混合体制办学改革、推进特殊教育改革、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2018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安顺市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意见》,2019年1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教育强市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教育体系、2022年教育整体水平进入全省前列、2027年实现教育强市目标的“三步走”战略,并明确了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全面育人、学前教育普惠扩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突破、职业教育强基特优、区域“双一流”建设、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信息化“双提升”等教育“十大工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我市建成教育强市绘制了蓝图,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
据统计,目前我市现有幼儿园695所,在园幼儿11.2万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1.31%;小学637所,在校生25万人,初中124所,在校生11.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59%,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1.25%,小学、初中辍学率分别为0.03%和0.68%,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02%;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832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2.84%;普通高中22所,在校生5.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9所,在校生2.3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9.13%;全日制本科院校1所,在校生9213人,高等职业院校1所,在校生9857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以上。
聚焦民生关切 提升教育满意度
日前,走进西秀区轿子山镇跳蹬场中学厨房,记者看到厨工们穿着白色工作服、腰间佩戴着印有照片的上岗证,正在为学生准备午餐。厨房里,双开门冰箱、冷藏柜、消毒柜、不锈钢餐盘等一应俱全,大米、花生等干货整齐地放在货架上。厨房外,是整洁宽敞的学生食堂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上千人就餐。2011年我市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目前覆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0所,惠及学生29万人,中央每年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个多亿,覆盖率达100%,我市每年由市、县两级财政投入食堂建设及设施设备购置资金5063.07万元,形成了贵州营养餐“安顺模式”。
2017年,我市实现了农村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目前共涵盖561所学校,省市县每年投入资金4160万元,惠及学龄前儿童69335名。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使我市农村学生吃上了正餐、改善了营养、提高了健康水平、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使孩子们切身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感受到了社会各界和爱心人士给予的温暖,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和好评。
我市不断建立从学前到高校的学生资助全覆盖体系,全面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全市普通高中、中职、高校均设立“绿色通道”保障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免费入学。2019年上半年投入资金2.27亿元,对学前至高校12.86万人次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全市累计投入学生资助资金19.1亿元,年平均增长16.5%,累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88万人次。2018年,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近500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现毕业就业,面向贫困人口开展技能培训18494人次,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70年艰苦奋斗,不忘初心。70年筚路蓝缕,硕果累累。全市教育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初心为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群众满意为航标,写好教育的“奋进之笔”,努力办公平而有质量的安顺教育,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康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