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服务“三农”专家团:脱贫攻坚战线上的“尖兵”

2019-10-09 11:10:3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伍水清 高兰萍

  当前,关岭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全县上下斗志昂扬,紧盯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因地制宜培育“牛猪鹅、菜果药”主导产业,以产业带富,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在关岭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专业角度为产业选择谋划、以技术培训指导为贫困户扶智,以自身资源为资金筹措出力,以身体力行为组织生产奔忙,以专业优势为产销对接定策,在关岭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历程中留下一个个生动的形象。他们就是关岭自治县服务“三农”专家团。

3

  把青春挥洒在脱贫攻坚战场上

  一头利落的短发,一脸憨厚的笑容,兜里随时揣着称重用的秤,说起养殖技术滔滔不绝。

  在关岭自治县龙潭街道办民族村林下鸡养殖场内,记者见到年轻的服务“三农”养殖专家蒋灵。此时,他正抓着一只鸡称重把关:“4斤6两,可以,这鸡是出栏的时候了!和供销社讲好的。”

  龙潭街道所有养殖场遍布蒋灵的脚步,除了谋划产业、参与建设、指导技术、引进项目、联系市场外,销售时间的把控是他的“独门绝活”。

  “鸡出售前都要请蒋灵前去把关。只要他过一下眼,再抓起来一称,铁定卖得出好价钱!”村主任杨永金介绍说。

  “无论是牛,还是鹅、鸡、鸭,都是相通的道理,体层脂肪决定了它们的销售价值。动物肉质的风味都来自于脂肪,所以体层脂肪的含量至关重要。在几斤的时候出售,体型、味道、肉质才是最佳,很有讲究。”蒋灵在一旁解释,村主任和养鸡场的农户王华云连连点头赞同。

  “产销对接这块,把握时间很关键。如果在鸡已达到出栏体重后才开始产销对接工作,而市场来不及反应,销售时往往超过最佳出售时间,造成亏损。产品定价过高也会导致市场销售受限,定价过高一时卖不出去,就会造成养殖时间拖长,养殖成本变高,定价变高的死循环。”蒋灵说起产销对接中的经验头头是道。

4

  跟着蒋灵参观各个鸡舍,发现鸡舍用厚度适中的干草外铺,地面用弹性柔韧的材料编制而成,承重性能极佳,鸡的排泄物又能恰好从缝隙间掉落,大方美观、便于通风又干净卫生。“每个鸡舍离地面80厘米到1.2米之间,鸡粪从鸡舍掉落下去,便于人工搜集处理成还土的绝好肥料,形成生态循环。”蒋灵介绍。

  鸡舍里还有像电线和灯罩一样整齐分布悬挂的自动饮水器,一开阀,所有鸡的饮用水实现自动更换,非常节省人力。免疫消毒的药物配比后加入置于高处的储水桶中,轻松快捷就能做好每天的防疫工作。

  “喂食要用打磨过的精料,鸡进食和消化容易,能提升消化率,减少喂食次数、降低喂养成本,同时,也能提升蛋白质的吸收率,对鸡的体脂含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像这样的技术细节,都出自蒋灵的设计。2018年11月,蒋灵跑遍龙潭街道办所有村子作养殖项目调研,发现散户们在饲养家禽时,常采用水盆、水槽等进行喂水,家禽饮水极易受到污染,由此引发腹泻、疫病传播甚至死亡,给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带来巨大损失,打击养殖积极性。农户心疼,他感同身受。随即向“娘家”市农业农村局申请到8.1万元资金,其中1.5万元购买自主设计1000个家禽饮水器材料,制作后发放给龙潭街道办996户贫困户,另外6.6万元用于购买20吨鸡饲料分予板王村和民族村。

  民族村属省级深度贫困村,居住着95%的苗族和5%的布依族。缺乏产业、一穷二白是过去民族村的真实写照。2018年2月,蒋灵作为科技副职被选派到龙潭街道办事处开展脱贫攻坚万民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在他的谋划下,投入资金120万元为村里建设起生态养殖项目,建成年产10000羽土鸡的养鸡场和养10万尾鱼的养鱼塘,覆盖117户贫困户;投入资金55万元实施养鹅项目,共有鹅6430羽,覆盖贫困户43户。

1

  王华云是来自民族村本寨组的极贫户,年纪大、没有文化,就业无门,务农收入养不活一家5口人。自打村里养鸡场建起来后,他和妻子来到鸡场当上了饲养员,夫妻二人每月3600元的工资收入,让他腰板挺直,干活有劲。

  通过蒋灵的谋划带动,其他村子的养殖产业项目也蓬勃发展起来,让贫困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不离乡、不离土”就实现就业的好处,学到了技能,转变了思想观念、多了增收渠道。

  自从来到龙潭街道办后,没有一次假期、一个周末,蒋灵的时间都给了关岭脱贫攻坚养殖产业。“养鸡的小伙真的可以!帮了我们好多忙,让我们过上好生活!”提起蒋灵,百姓纷纷竖起大拇指。

2

  把科研论文书写在异乡大地上

  “小邹关心我们家得很,一个星期至少来两回。家里穷,这牛就是我们全家人的希望。你看我的牛养得这么好,刚下了小牛崽活蹦乱跳的。啥时候才能卖,消毒水怎么配,全靠他给我讲得明明白白的!”

  在关岭自治县花江镇永睦村,70岁的贫困户王明贤提起驻村干部邹勇,赞不绝口。

  2016年10月,本科毕业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动物医学系、硕士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的湖南邵阳小伙邹勇,通过关岭自治县“人才引进”计划落户关岭,在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

  去年6月1日,关岭自治县从乌拉圭引进5000头安格斯牛进行本土“关岭牛”品种改良,由于刚引进的外地牛需要执行严格的隔离以度过应激期,邹勇被派驻到岗乌镇小盘江牛场,管理分配到的250头安格斯牛,与这批引进的牛一道被隔离起来。

  那时,邹勇坚持每天对每一头牛认真检查,严格记录,指导养牛场的消毒、合理用药治疗、制定免疫计划、动物卫生监管、配种繁育等。在他的精心管理和科学治疗下,牛群健康繁育,未出现一例死亡。

  全县12个乡镇的规模养牛场的建设,对关岭自治县“关岭牛”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从选址、布局、相关设施是否齐全、粪污处理、防疫、饲草种植等方面,邹勇都参与实地调研和指导。发现什么问题,他总是发挥在实验室中的精神,严密进行分析、梳理、规整,提出合理建议和针对性措施。

  邹勇的妻子图雅,毕业于青海大学动物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2017年通过“人博会”来到关岭,与邹勇同在关岭自治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夫妻二人,一个是“532”帮扶干部参与新铺镇江西坪村脱贫攻坚工作,一个是永睦村脱贫攻坚网格员,没有假期,聚少离多,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即便如此,夫妻二人仍然甘之如饴,经常的电话微信交流都与工作有关。

  为了保护“关岭牛”种质资源和改良本地“关岭牛”性状,壮大“关岭牛”种群,邹勇积极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陈宏老师及其团队,来关岭考察“关岭牛”产业发展并研究明确了“关岭牛”起源及种属问题,参与编写《关岭牛Y染色体遗传多样性与父系起源研究》、《关岭牛种质资源保护与肉用选育改良的问题与对策》、《关岭牛的开发利用现状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等文章。

  “人,就应该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裹满泥土味!”在邹勇新近的微信朋友圈里,写着这样一句话,诠释了这位年轻的牛养殖专家在脱贫攻坚战场的奋斗人生。(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 高兰萍)

责任编辑:胡晓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