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终于修好了,以后我家小孙孙再也不用起早贪黑去读书了”“现在我们大坡组到鲍家组走路只要20多分钟就能到,外出务工,买东西都方便太多。”
2017年12月30日,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大坡组到鲍家组机耕道修通了,路程从原来的1个多小时缩短为20多分钟。村支书刘洪玉激动地说:“由于地理原因,大坡组和鲍家组隔着一座大山,一直以来都没有直达的路,村民之间生产生活十分不便,如果不是我们任书记,这条路根本不可能这么快修通!”
刘洪玉口中的任书记,是2016年3月安顺电大派驻鲍家村第一书记任克敏。当时,因组织需要,作为一名女教师的任克敏主动要求到基层参与驻村工作。她说:“如今脱贫攻坚任务重,作为一名党员,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我不去谁去?我有责任和义务去挑起这份重担。”
“刚到鲍家村报到,面临村支书辞职,村办公室也因破败而长期紧锁,只能暂时在村干部家办公,群众办事连个落脚处都没,群众意见很大。说真的,我的心凉了一大截。”提起初到鲍家村的情形,任克敏记忆深刻。
“既然来了,就必须要干出个样来!”困难没有压倒任克敏,她暗暗下定决心。面对复杂的村情和种种困难,她没有停下思索的脚步,从基础抓起,从最突出的问题改起。
任克敏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把指挥阵地建起来。为此,她四处跑项目、要资金,但由于新建村级活动场所所需资金过大,迟迟未能如愿。帮扶单位知道后,为解燃眉之急,立即协调了2万多元,先对原村办公室进行装修加固,让村党支部临时有个暂时办公地点,待条件成熟后,再新建活动场所。
办公场所有了,如何把党员聚起来呢?任克敏想到了开党支部会,那时大家伙心里都没底,看到村支两委干部的犹豫,任克敏斩钉截铁的说:“先通知他们,能来多少来多少,其他的事情我来安排。”
2016年5月25日这天,新整修好的村委办公室里人头攒动,不仅村里的17名党员、后备干部来了,连安顺电大帮村书记、开发区组织人事部同志、幺铺镇包村干部都来了,任克敏到村后主持的第一次党支部会议隆重召开!一名老党员回忆当时的情景时激动的说,“好几年都没有看到过这么多党员一起开会了。”
随着帮扶时间的增加,走访群众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显露在任克敏面前。其中,鲍家组和大坡组通行难问题群众反映最多。鲍家组和大坡组是临近的两个大组,居住着大部分的群众。虽然挨得很近,但却有一山之隔,没有直达的硬化路。住在大坡组的孩子每天需要往返走3个小时的山路,绕过大山、穿过公路,来到位于鲍家组的村小上学。任克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村干部无奈告诉任克敏,“以前我们也想修路,但没有钱,到各部门去跑项目也需要时间,所以迟迟没有解决。”不服输的任克敏,下定决定一定要修好这条路。她立即带着村干部一道向帮扶单位汇报情况。在领导的帮助下,几经努力、四处奔走,最终借助青岛帮扶安顺的有利契机,在各方的帮助下,成功申请到帮扶资金30万元,可以打通总长1.5公里的机耕道。
2017年3月,项目资金终于到位了。但因单位工作原因,任克敏结束驻村工作回校任教。她走的时候心里始终放心不下鲍家村,放心不下那条路。临走之前,千叮咛、万嘱咐,让接替自己的同志一定要盯紧项目落实。群众结伴送别帮助他们一年的第一书记。村民汪用元说:“任书记是个热心肠,去年我家危房改造项目申报,没有她的话,我们根本不知该怎么办。”
也许是与鲍家村有着不解之缘。2018年7月,安顺市委集中选派后备干部参与驻村帮扶。任克敏再次回到一直牵挂的脱贫一线——鲍家村。当她回到鲍家村的时候,乡亲们一句“欢迎回家”,让坚强的任克敏两眼湿润。
还没来得及休整,回村的第一件事,任克敏立马与村支两委到镇政府协调机耕道项目,完善相关手续、程序,加速推进工程落地。8月,机耕道正式开工。这条路承载着太多,既是孩子们求学改变命运的成长之路,又是鲍家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年底,路终于修通了,任克敏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村委会副主任汪永发高兴地说:“如今的鲍家村,工作组牵头,党员主动作为,群众积极配合的工作局面,工作干起事来特别顺,让我们都看到了希望。”
驻村帮扶核心就是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如何让乡亲们富起来,是任克敏一直思考的问题。紧邻幺铺镇的宋旗镇创新村食用菌产业做得红红火火,群众口袋越来越鼓。既然创新村可以,为什么我们鲍家村不行?参照创新村模式,组建“党社联建”合作社,利用区级项目资金100万元,修建50个食用菌大棚,带领群众种植。在发动群众种植过程中,任克敏了解到贫困户刘连玉脑子活、人勤快,但因妻子生病过世,欠下了不少债务,没办法只能留下两个孩子在村里独自生活,自己外出务工还债。一次次的说服,终于打动了刘连玉。回村后,在任克敏的协调下,他到创新村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村里为他担保赊账引进菌棒。通过1年多的种植,慢慢见到了效益,账也渐渐还清。如今,他加入脱贫攻坚讲习队,用自身体会鼓励大家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向群众传授香菇种植技术。2018年1月,刘连玉因突出表现被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如今的鲍家村不再是以前的旧模样,鲍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6年的2300元,提高到现在的6000多元,贫困发生率从12.96%下降到1.96%。任克敏颇有感触的说:“基层工作复杂,最难的是思想工作,最重要的也是思想工作。只要群众思想做通了,什么事情都好办!”黄幺物流大道和安六铁路从鲍家村穿过,交通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各个项目相继落地,大量的用工需求解决了村民的生计;凭借村级党组织坚强有力,首次获得2017年幺铺镇“先进村”荣誉,2018年鲍家村被开发区幺铺镇评为优秀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先进集体,任克敏个人获安顺市开发区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脱贫攻坚优秀第一书记,入选贵州2018“脱贫攻坚群英谱”。
村支书刘洪玉感慨地说:“以前都说女人能顶半边天,但我觉得任书记能扛一片天。她来了,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我常说,要给任书记在村里找块地修个房子,住在这不要走了,她就是我们鲍家村亲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桂传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