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岭自治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之一】完善基础设施 筑牢脱贫“根基”

2020-01-01 22:13:53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作者:范成荣 伍水清 高智

       冬日,走进关岭自治县,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延伸至每村每户,一栋栋白墙民居错落有致,一个个乡村文化广场功能完善,一道道亮丽的新农村景观映入眼帘。

        “这样的场景放到几年前,想都不敢想。通过几年的发展,交通改善了,环境变好了,村民生活更舒适了。”提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关岭自治县普利乡普利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德关感慨万千。

关岭坝陵大道

         普利村之变,是关岭自治县完善基础设施,筑牢脱贫“根基”的一个样本。

         近年来,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岭自治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坚持把完善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作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根基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条条道路到村口

       普利乡是关岭自治县最远的乡镇之一,路难走,车难行,交通极为不便,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让老百姓的生活出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今年70岁的邓礼文老人,是普利乡月霞村的老支书,也是关岭道路交通发展的见证者:“以前,从乡里到县城,只能靠徒步走,一走就是四小时,平日里到花江镇、永宁镇赶场也是挑着扁担翻山越岭走毛路,费时又费力。”

关岭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忆往昔,老人感慨万千。他告诉记者,2000年后,关岭主干道基本已是水泥公路,并有了乡镇班车;如今,通乡路、通村路全通了,在村门口的招呼站就能乘车通往县城,出行方便快捷。

       “现在的交通四通八达,从村里到县城,路上花不了一小时;出远门坐客车,乘高铁,这是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邓礼文笑着说。

       通乡路、通村路通了,关岭自治县还着力于推进“组组通”公路建设,2017年,全县打响“组组通三年攻坚战”,实施“组组通”公路项目98个135.25公里,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现在坐在家门口就有人上门收购枇杷、柑橘等水果,根本不用人挑马驮地往山外运,一点都不愁卖。”说起现在的生活,戈尧村村支书杨文海脸上满是笑容。

断桥镇戈尧村通组路航拍  杨允平/摄

       戈尧村茅草坪组位于断桥镇戈尧村北部,前些年由于通村道路不畅,群众出行十分不便。也正是因为交通不便,茅草坪组成了戈尧村最偏远最贫困的村寨。

       “以前村里的精品水果枇杷熟了,村民只能靠人挑马驮,根本出不去。如今好了,货车可以直接通到产业地里。”杨文海介绍,2018年,县交通局为村里修了从朗章组到茅草坪组2.4公里的通组路,并带动村里2公里的机耕道建设,把沿线的精品水果种植地全部串联起来,直接带动沿线800亩的精品水果种植。

       作为农村经济的“生命线”,交通是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的保障。

       立足于此,关岭自治县着眼长远,聚焦薄弱环节,整合资金,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脱贫攻坚战重要支撑,集中开展建制村道路硬化等工作,有效解决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后顾之忧,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全县已累计建成农村公路总里程2576.35公里,通组(寨)路409公里,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通畅率达到100%。


涓涓清水入户来

       “10年前,亲朋好友来串门,吃饭可以,喝水不行,那年头的水实在太金贵!”日前,记者来到花江镇峡谷村,说起村里以前用水之艰辛,村里的副支书田维明只能用“金贵”来形容。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百姓笑开怀

       “自从自来水入户后,生活方便了很多。”田维明回忆说,以前得走4公里的山路,虽然听着不远,但是笔直着上下山挑水,难度极大,一个成年人一天只挑得了一担水;村里哪家人要盖房子、办喜事,就要提前请20多个人去挑水,先把水存起来,事情才办得成。

        为了解决群众的饮水难问题,这些年来,关岭紧紧围绕中央、省、市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头等民生大事来抓,不断加快推进“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省水投水务集团合作实施集中供水工程和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58处,新建和维修集中供水水厂11座。集中供水不能覆盖的“边旮吊”地方,由县水务部门分散实施安全饮水保障项目,共建小水池、小水窖386个,铺设输水管网1890余公里,供水工程覆盖率、入户率均达到100%。目前,全县26.13万农村人口已基本实现饮水安全。

       不仅如此,为了使饮用水质量进一步得到保障,关岭自治县制定《全县水质检测工作方案》,把加强水质检测和水源地保护,确保群众真正喝上“放心水、安全水”作为工作重点。

        2019年以来,共计检测水样283份(含复检水样23份),合格率100%。划定千人以上的饮水工程水源保护区8个,划定千人以下的水源保护区306个,保护范围6.273平方公里,在保护区制定相关标志标识牌并加大行政执法检查力度。

       自来水流进农家院,不仅为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还促进了产业的发展。花江镇前锋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维波对此感触颇深。

前锋村关岭牛产业盈利分红现场

       前锋村位于花江镇东南部,距花江镇7.5公里。全村共13个村民小组561户2529人,是花江镇的深度贫困村之一。全村季节性缺水比较严重。

       “以前想多养些牛,可吃水把人难住了。”前锋村村民张吉发说,以前村里因为缺水,村里的养牛规模一直上不来。

       2018年,关岭水务局在前锋村实施“饮水安全工程”,对全村自来水水池、水管网进行全面升级改造,确保人畜饮水安全。“如今,前锋村合作社养牛规模已达200余头。”刘维波说,自来水进了家门,让村里的关岭牛养殖产业极大地节约了时间和人工,促进了产业发展。


村居环境乡村美

       12月24日,走进顶云街道办角寨村,漂亮整齐的居民点,干净整洁的美丽庭院让人眼前一亮。村委活动室前的广场围墙上,文明美德公益广告和墙体画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图文并茂,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

角寨村村委

        “村容村貌整洁了,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大家对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信心越来越足了。”市委宣传部驻角寨村第一书记董贤江说。

       角寨村曾是贫困村。如今,放眼全村,道路全部硬化、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据董贤江介绍,在美化村居环境过程中,角寨村建成村级民族文化活动场所4100平方米,新建了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场所,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实现串户路、庭院硬化、路灯亮化全覆盖,5个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全覆盖。此外,村里还聘用4名贫困户作为保洁员,开展村里卫生环境保洁服务工作。

角寨村文化广场

        “不仅道路基础设施完善,还有配套齐全的文化广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在以前简直想都不敢想啊。”村民陈德琼说。

       随着角寨村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村居环境明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不断提高。2018年4月,角寨村成功申报市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2019年2月,被关岭自治县授予“文明村创建工作先进村”称号。2019年9月,被授予“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示范村”和第四届“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荣誉。

       角寨村的变化,是关岭自治县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缩影。而村民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则是“物质脱贫”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的成效。

落叶新村新貌

       作为全省深度贫困县,关岭自治县近年来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扶贫”同步推进,既扶“水电路”,又提“精气神”,不仅把一个个贫困村建设成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小康村,还使贫困人口在脱贫之后,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中来。

       目前,全县按照生态整洁文明村庄的要求,实现了“住房改造、居民点道路、人行道硬化,村庄绿化、亮化、净化及公共设施配套”的目标,其中“小康电”完成投资25325万元,“小康讯”累计投入11740万元,安装路灯9511盏,建成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中转、集中处理、垃圾池等项目88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6个,便民设施166个,文体活动设施225个,污水处理设施380个,实施庭院硬化33459户,串户路711公里,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

       此外,关岭自治县还在提高群众“精气神”上下功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道德超市”,用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环境提振精气神,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提升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自豪感,弘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时代精神,共同致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范成荣  伍水清  高智)

责任编辑:顾宇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