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牛场坡村:西瓜地里栽种忙

2020-03-17 17:05:56    来源: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      

3月16日,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牛场坡村小坡脚西瓜基地,一个年轻的“迷彩男”,蹲在大棚里的工人身边,一手托着苗根的营养袋,一手轻拈嫩绿的叶子,口里唠叨着说:“这批苗长势很好,飞机托运对苗有所影响,移栽时要慢慢去掉枝叶主茎部位的保护夹,保持营养袋完整、让叶子舒展出来,然后再移栽进土里,这样栽出来的苗成活率很高,瓜苗的营养损失最小”。

D8E2982B-2DA8-4970-92BF-65284FFA78BE_IMAGE_1_LOW_0.jpg

这个年轻的“迷彩男”叫汤正洁。2017年初,退役回乡的他,让一个大胆的尝试在寨上老幼的置疑中落地,流转出来的280多亩土地他只种了“试验田”,其它的土地还在陆续地搭建大棚,那时去地里的路不通,材料转运的成本很大,“试验田”虽然花了不少功夫,但效果还是没有他在外地看到的明显。于是,他辗转山东,终于请来了一位西瓜种植的“土专家”,专程来到小坡脚的地里,对土酸检测、育苗管护、花蕊除膺、人工授粉等环节逐一进行验证。每一个过程,他都会带上群众,由心的记,真心地实践。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西瓜大棚迎来了生机,当地部分村民变身首批大棚工人,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背兜来上班,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月工资2500元/月,遇到采摘时节,加班还另算加班费。一些因季急招的临工,每天还可以有80-100元的收入,就在这一年,大棚里种出来的“特小凤”西瓜,迅速成了当地水果市场的追捧的稀奇产品,20多户本地贫困户与大棚“绑”在一起,成了西瓜大棚的“娘家人”,30多户家庭,通过“签约”成了大棚的产业家庭户。

D8E2982B-2DA8-4970-92BF-65284FFA78BE_IMAGE_0_LOW_0.jpg

“今年小坡脚西瓜种植基地流转土地350亩,需要种植瓜苗8到9万株,分三批运苗,每次运苗在25000株到30000株左右,预计3月底就完成所有瓜地的幼苗移植。”汤正洁说,为保证瓜苗种植的成活率,我们采用错峰运苗、错时移栽,这样做可以尽量减少务工人员的密集,又不耽误西瓜成长的季节。

今年,汤正洁主要有往年种植的优质特小凤、8424、美都、2k四个主打品种,应市场需求,特还引进了小兰、黄皮等特优品种。

“品种多样化主要是考虑市场供应需求和季节错峰,因为西瓜成长周期在70天左右,第一季西瓜采摘时间在5月下旬就到来,移植时间分批进行后,采摘时间就不会过于集中,相应延长的采摘时间就能持续到5月中下旬,甚至6月初。”汤正洁说。

“以前土地没有流转时,这些地都是种包谷,坡梯地,产量虽然还可以,但一年下来也没赚到几个钱,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小汤种西瓜,每天还可以到西瓜基地搞农活,除草、栽苗、浇水、摘瓜、维护大棚,那一样都是活路,钱一样不会少,每月下来能有3000块钱左右的收入”李发先是小坡脚的人,按她说的,这3年来她在西瓜基地赚到的钱,至少也有6到7万元,就靠这笔收入,她一家人在2019年已脱了贫。

像李发先一样尝到“转业”参与西瓜种植甜头的,在小坡脚这个寨上还有20来户,有的人家,还成了大棚的“承包人”。惊蛰到来后,又到春耕抢种时节,小坡脚的西瓜种植基地,一派男耕地女栽苗、小儿嬉戏棚间的农忙欢景在山坳间写尽春色。(通讯员 陈拯 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姚福进)


责任编辑:胡晓 编审:李铠

站内搜索

热门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