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杭白菊幼苗、查看辣椒苗长势、栽种白菜、收割白菜、采收香菇、整地备种……3月19日,春和景明、惠风和畅,西秀区蔡官镇蔡官坝区土地上,处处可见春耕春种春收忙碌景象。
蔡官镇500亩以上坝区按省级划分有蔡官坝区和小屯街坝区,蔡官坝区属西秀区万亩样板坝区,辖12个坝子,覆盖12个村(居),含王家庄、关口、对长沙3个500亩以上连片坝区,总面积14422.4亩。今年,该镇以对长沙坝区为核心区打造样版坝区。
据了解,在全市实行500亩以上坝区“坝长制”后,西秀区迅速行动,以副县级以上领导为各坝区的区级坝长,各乡(镇)主要领导为乡(镇)级坝长,全面推进全区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坚决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
作为蔡官坝区镇级坝长,该镇镇长齐林介绍道,菊花产业是蔡官镇的“美丽经济”,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模式,已打造成集育苗、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种菊,可带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增收。
“这几十亩土地,培育了1.2万亩的菊花苗,以杭白菊为主,还有金丝黄菊、婺源菊等品种,可以大大满足我们蔡官镇的菊花产业发展用苗所需。”在该镇王家庄村龙天组,安顺市奶子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倪召华看着绿油油的菊花苗,若有所思地说:“真想不到,2015年我试种20亩杭白菊成功后,才5年时间,菊花产业竟然成了蔡官镇的主导产业,去年,全镇就有2千多亩。”
菊花产业好,要把它做大?答案是肯定的。齐林告诉记者,今年,蔡官镇紧抓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计划布局杭白菊8千亩以上,由王家庄村龙天坝区5千亩种植基地为中心,向周边村寨扩散种植,目前,龙天坝区土地流转基本完成。
在关口村,成条带式的宽阔土地上,该村新型职业农民董国顺的几亩白菜正在收割、销售,他的6万棒香菇正在大量出菇,他的又一茬100亩白菜正在移栽,他的2300亩辣椒苗正茁壮成长。
“这几年,发展农业产业,机遇很好。不管是提供育苗大棚,还是供应农资,或者贴息贷款、补贴保险,政府支持力度都很大,我们农民的风险很小。我们要做的,就是沉下心来选准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同时,带着其他村民一起干,把钱挣了。”董国顺说。
据介绍,关口村今年计划“订单式”种植辣椒3千多亩、白菜300亩及茄子、黄瓜嫁接苗300亩。其中, 近千亩农业产业布局在500亩以上坝区里。
“90块钱一天,今天是第9天了,只要还有活干,还要再来。”坝区里,关口村后寨组村民肖琴一边种白菜一边告诉记者,她家也跟着调整产业选择,去年就没有种玉米了,几亩土地全部用来种了辣椒。“种辣椒好,收益好,收入看得见,今年接着种,已经把种子撒下地了。”
在对长沙村,6千亩坝区蔬菜基地里,机声隆隆忙耕地。今年,对长沙继续推动300亩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在坝区种植大葱、山药、辣椒、白菜及茄子、黄瓜嫁接苗等,持续以贵州省保供蔬菜基地和有机蔬菜保供基地的标准进行建设,推动坝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要建设好坝区,我们就要用足用好坝区土地,因地制宜选准坝区产业,发展高效农业产业。”据齐林介绍,今年,蔡官镇以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为主旨,紧扣“八要素”、落实“五步工作法”,切实抓好“一线三区”低效农作物条件工作,按照“政府助推、市场主导、要素保障、精品带动、利益共享”原则,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计划调减8千亩低效农作物,发展8千亩辣椒、3千亩嫁接苗蔬菜、8千亩杭白菊、1千亩金花葵等主导优势产业,推动全镇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他说。(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吴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