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雁高飞头雁领,一花先放众花随。
西秀区旧州镇茶岭村村支书林显才是一名退伍老兵,近三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原为省级一类贫困村的茶岭村实现“空壳村”成了“产业村”,贫困村成了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初4000元提高到了11227元。
紫云自治县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红芯薯种植大户胡光友,为了紫云红芯红薯的出山,他孤身一人赴各地推介,10年矢志不渝深耕市场,推动了紫云自治县的红薯产业发展,带动了近1200户农户及 200户贫困户,创造了上千万产值。
关岭自治县花江镇前锋村驻村第一书记刘维波,他自从2017年10月5日来到前锋村驻村,短短几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前锋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以上。
......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在冲刺全面小康的路上,我市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带头的领路人,他们中有“退伍不褪色”的兵支书,有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普通群众,也有奋战在一线的驻村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形成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贫困群众的合力。
“兵支书”脱贫战线立新功
随着气温回升,紫云自治县蔬菜种植进入关键期。连日来,猫营镇黄土村兵支书王应华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农民进行辣椒栽种与管护工作,做好春耕“带头人”。
兵支书王应华(中)在蔬菜基地与村民一起劳作
不让疫情耽误春耕。短短十天时间内,王应华带领村民翻犁耕近300余亩,产业结构调整涉及的辣椒苗培育及肥料、地膜订购等工作也全部完成。
“种植甘蓝的地块,收割完甘蓝后计划种植310亩辣椒、70亩冬瓜。今年,村合作社还养殖了105箱蜜蜂,种植了100多亩生姜。”王应华说,现在村里产业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对于冲刺决胜脱贫攻坚,如期实现同步小康,他信心满满。
“他不愧是当过兵的人,干事雷厉风行,对老百姓的事情热心肠得很,是个靠谱的好干部。”走在平坝区白云镇平元村,提到村支书肖正强,村民都赞不绝口。
兵支书肖正强脱贫攻坚一线展现军人本色
1997年,16岁的肖正强步入军营,成为一名军人。2005年,他退役后返乡创业,经营建材生意,每年收入不薄,全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怀着带领群众致富的初心,2016年,肖正强担任平元村党支部书记。
在肖正强的带领下,通过几年努力,如今,平元村采用“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成立了平元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品蔬菜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大到600多亩,产业带动下的平元村100户贫困户403人已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2000元。
在奋战脱贫攻坚一线,像肖正强这样的“兵支书”还大有人在,当过兵、有担当的杨守亮也是其中一员。
兵支书杨守亮带着村民们在防疫期间,积极推进春耕备耕生产
连日来,安顺市普定县韭黄村一派繁忙。“当过兵的人,就要退伍不褪色,努力决战脱贫攻坚,带领群众同步小康。”据韭黄村党委书记、“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杨守亮介绍,韭黄村种植韭黄6000亩,年产值1680余万元,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890元。
“兵支书”脱贫战场显身手。目前,在安顺,像杨守亮这样的“兵支书”有479名,他们奋战在300多个同步小康村,犹如扶贫战线上的尖刀兵,无谓付出,无私奉献,将一个个贫困山村发展成了如今的小康村,为全村脱贫出列贡献着应有力量。
“致富能人”攻坚战场促脱贫
一人富不算富,群众共同富才是真幸福,平坝区天龙镇致富带头人朱高学的梦想就是带着父老乡亲一起增收致富。
朱高学(中)指导村民种植蔬菜
走进平坝区天龙镇高田村,说起村支书朱高学,村民们交相称赞,谈起他为村里脱贫攻坚做的实事,乡亲们如数家珍。
农民要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2018年11月,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指导下,平坝区决定把高田村建设成高标准蔬菜示范基地核心区,打造贵阳市蔬菜“保供基地”,给高田村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了政策契机。
10多天时间,在朱高学的带领下,高田村涉及蔬菜基地先行区1475亩土地全部流转到位,并挖掉1205块地田坎,平整9000多米地埂,一块千亩以上的高标准蔬菜基地在高田诞生,展现了高田产业发展的“加速度”。
只有苦干实干、艰苦奋斗、才能梦想成真。在朱高学的带领下,目前,高田村已发展高标准蔬菜、生态鸡、中药材、生态鱼庄、水产养殖、生猪养殖、食用菌、茶叶等八大产业,初步形成了“山上有茶、林下有鸡、水里有鱼、地头有菜,腰包有钱”的“五有”小康村,全村村集体经济资产1200万元,村集体纯收入30.38万元,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07户1086人全部实现脱贫。
与朱高学有着同样梦想的还有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致富能人杨秀彪。
在杨秀彪带领下,扁担山镇发展成片的茄子产业
春日里,阳光明媚,走进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的田间地头,只见村民们在农业产业基地上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在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劳作,欢笑声不时的在大山里回荡。
这些农民原来在家无事可干,长期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靠种植传统低效庄稼为生。“多亏了村里的能人杨秀彪把村里的土地集中起来,带着大家一起发展致富产业,如今大伙儿每天都有活干。”扁担山镇扁担山村村民罗朝芬告诉记者说。
早在2017年,“三权促三变”在镇宁自治县掀起高潮,杨秀彪结合扁担山镇村民、土地实际情况,一次性在村里流转2000余亩土地,带领乡亲发展蔬菜产业。
“你现在看到的这片土地种植的是茄子、黄瓜,之前种植的是花菜。去年的蔬菜不愁销路,一到上市时间就有来自广州、长沙、海口的蔬菜企业到基地等着收购。”杨秀彪介绍说,他目前正组织农民继续种植茄子、黄瓜、豇豆等蔬菜。
“现在我把土地入股到合作社,有租金、有分红、有务工劳务费,真的应该好好感谢一下杨秀彪,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村民马国礼表示,因为有杨秀彪的带领,村民们如今终于实现脱贫。
腰包鼓,民心定。在全市各地致富能人的带领下,一个个扶贫产业项目在贫困山乡落地生根,一批批农民工有了在产业基地就业的机会,实现稳定持续增收。
“扶贫干部”攻坚一线显担当
4月15日,紫云自治县猴场镇打啷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胡波领着扶贫作战队员深入农户家排查住房安全问题。
“像打啷村这样的木瓦房,木柱、房梁比较牢实,不能评定为危房;但墙面是竹子编制的,房盖青瓦多年没翻整打理,房子存在透风漏雨问题。于是,我们把竹编墙面换成木板,把房盖青瓦进行翻整,再把室内重新整治,这样农户住起来就舒适多了。”胡波说,连日来,攻坚队抢抓时间补住房短板,努力让群众生活更美、日子更甜。
作为深度贫困县,紫云自治县全力落实省委、市委挂牌督战有关要求,紫云各地扶贫干部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聚焦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医疗、教育、饮水安全等短板和问题,全力攻坚,逐一补齐。
眼下,安顺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后三个月的冲刺阶段,查缺补漏、补齐短板刻不容缓。
在关岭自治县前锋村,连日来,驻村第一书记刘维波每天都要深入各村实地开展排查工作。每到一个村,他带着驻村工作深入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贫困群众的收入、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等“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情况,紧盯每个薄弱环节,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一个一个找、一项一项查。
刘维波带领群众发展致富产业
“接下来,我们将冲刺90天,继续排查,查漏补缺,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歼灭战。”作为前锋村的致富“领头羊”,刘维波介绍,目前前锋村在继续推进全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正按照奋力冲刺90天的要求,全力开展排查工作,走实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
冲刺全面小康,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
打赢这场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的歼灭战,安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向着目标奋力冲刺。(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伍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