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春雨贵如油,但对于麻山深处的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若村来说,但凡下雨,那是季季贵如油。长年以来,生活在打若村的村民都是靠天喝水,打若村的房屋大都是平房设计,就是方便下雨天储水,喝“望天水”成为了打若村村民历久弥新的共同回忆。
打若村村委办公楼
5月9日,迎着骄阳和随风而来的热浪,记者走进了麻山深处的打若村,无论路过哪户村民的家门口,都有自来水水管、水龙头和一个印着“水表箱”字样的装置,这似乎成了打若村家家必有户户必备的标配。记者随意拧开了一户村民家的水龙头,只见白花花的自来水径直往外流,水桶里四溅的水花似乎在诉说着打若村村民喝上自来水后的喜悦心情。
“过去,我们都是喝望天水,在雨水稀少的季节,那是天天盼着多下点雨,如今,在党的扶贫政策帮扶下,我们村终于通了自来水,看着水龙头里涌出的干净清澈的地下水,心里觉得很幸福,也很感谢政府的帮扶。”紫云自治县宗地镇打若村村民梁三妹满是感慨的说道。
白花花的自来水
该村村民唐小华也很是感激于自来水的入户,“想起喝望天水的时代真是心酸,还是现在幸福,一拧水龙头,清澈的水就往外流……”唐小华笑容满面的说道,并表示自村里的饮水安全工程投入使用后,他便当起了管水员,每个月的收入在当护林员800元的基础上多了2000元。
“村里的饮水安全工程于2018年10月初建,于2019年6月30日正式通水使用,基于此,打若村终于迎来了喝上小康水的时代。”市环境保护局驻打若村“第一书记”田路告诉记者。
建设中的水泵房
打若村地处偏远的岩山地区,全村11个村民组13个自然村寨,共计307户1526人,自古以来,该村村民都是靠自行分散取用山间地头浅层地下水,或通过建小水窖收集雨水来解决饮水问题,但由于降水受季节的影响,村民在饮用前也没有对雨水进行任何消毒处理,因此水源保证率不高,卫生条件也不达标,存在很大的饮水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当地老百姓的身体健康。
解决好打若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一度成为田路心中的牵挂,可谓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水源点清澈的地下水
田路认为,要解决用水问题,水源是必要的保障,因此水源的寻找成了田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他主动向该村帮扶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局党组汇报,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帮助下,请来有关专家前往打若村进行考察和勘测,经过多番努力,考察专家终于在打若村水安坝组发现了地下水稳定水源点,想着村民们距离喝上自来水的目标又进了一步,田路心里乐开了花。
控制室的引水设备
稳定的水源点找到了,也由有关专家实地勘察并制定了打若村安全饮水工作设计方案,但紧接着田路又迎来了一个难题,那就是高额的饮水工程建设成本。“根据当时的预算,完成该安全饮水工程需要283万元,这无疑成为解决村民饮水问题的又一拦路虎。”田路继续说道。
对此,该村帮村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和宗地镇人民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和多方寻求支持,终于争取和协调到了饮水工程项目建设资金。“经过多方寻求支持,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资助项目资金137万元,市发改、市财政扶持80万元,紫云县水务局支持110万元,这才解决了资金问题,让打若村饮水安全项目得以落地生根。”田路一边回忆一边说道。
建设中的主管阀
介绍完毕,田路带记者来到了水安坝组的水源点,刚到山脚,记者便看见由水源点洞口引出的几根抽水管,据介绍,其中有一根抽水管是与洞口右边约50米处的低位水池相连的,然后通过提泵把水引到山顶高位水池,再引流至各村民组的减压水池,最后分流到各家各户。
“打若村饮水安全工程,包括一个低位水池(50立方米)、一个高位水池(100立方米)、水泵管理房(30平方米)、上水管道720米,下水管道12000米,供水主管道5000米,入组支管16300米,入户PVC管3200米,10个减压水池。”田路说。
工作人员正在调试设备
不仅要“喝上水”,更要“喝好水”。打若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落地,刷新了打若村村民喝“望天水”的固有回忆,村民饮水安全从最开始的无保障变为了现在的水质安全,大大提升了打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全面解决了打若村人蓄饮水、产业发展应急用水的问题,为当地村民发展山豆根规模化种植、生态散养蛋鸡、宗地小花猪等特色种植养殖业提振了信心。
“有几户附近村寨的村民在听说打若村通水后,全家都搬迁到打若村来居住,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员也打算返村,在家门口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打若村村主任廖庭华开心的说着,并表示饮水工程的建成,为打若村的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成后的水泵房
“人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水,如今打若村实现了自来水的全覆盖,我真为村民们感到开心…”继续漫步于打若村,看着家家户户接通的自来水,田路若有所思的说道。(安顺日报社大数据智慧全媒体记者 李丽莎)